框架梁的计算设置介绍(下)
——从计算设置学平法之三
七、箍筋:
N=ceil(l净-2*L加密)/非加密间距-1+2*ceil(L加密-起步距离)/加密间距+2
注(1)起步箍筋距支座边的距离应根据计算设置中第17项所设定的值进行计算
(2)箍筋加密长度取计算设置第16项
(3)箍筋根数计算方式取计算设置第18项
八、次梁加筋:
次梁两侧附加的箍筋数量应读取计算设置中第12项所设定的具体数值;
九、吊筋:
吊筋=次梁宽度+2*50+2*吊筋锚固+2*斜长
十、加腋钢筋:
加腋主筋=锚固+净长+锚固
加腋梁箍筋加密起始位置取计算设置第22项
二、软件计算设置:
1.上部非通长筋与架立钢筋的搭接长度:
来源:03G101-1第54页;
说明:输入格式:具体数值或数值*d(d为钢筋直径);
影响范围:架立筋的长度;
2.上部第一排非通长筋伸入跨内的长度:
来源:03G101-1第54页;
说明:支持输入函数为max、min及+、-、*、/运算符;支持代码:d:钢筋直径;la::锚固长度;ll:搭接长度;hc:支座宽;ha:梁高;Ln:梁经跨长;L:梁跨长;bhc:保护层;初始默认为Ln/3。
影响范围:上部钢筋的长度(支座筋、跨中钢筋);
3、上部第二排非通长筋伸入跨内的长度:
来源:03G101-1第54页;
说明:支持输入函数为max、min及+、-、*、/运算符;支持代码:d:钢筋直径;la::锚固长度;ll:搭接长度;hc:支座宽;ha:梁高;Ln:梁经跨长;L:梁跨长;bhc:保护层;初始默认为Ln/3。
影响范围:上部钢筋的长度(支座筋、跨中钢筋);
4.上部第三排非通长筋伸入跨内的长度:
来源:常用算法;
说明:支持输入函数为max、min及+、-、*、/运算符;支持代码:d:钢筋直径;la::锚固长度;ll:搭接长度;hc:支座宽;ha:梁高;Ln:梁经跨长;L:梁跨长;bhc:保护层;初始默认为Ln/3。
影响范围:上部钢筋的长度(支座筋、跨中钢筋);
5.当左右跨不等时,伸入小跨内负筋的L取值:
来源:08G101-5第55页;
说明:提供三种选择:
取本跨长度计算;
取左右最大跨计算(默认选项);
取左右跨之和的平均值计算;
影响范围:上部钢筋的长度(支座筋、跨中钢筋);
6.不伸入支座的下部钢筋距支座边的距离:
来源:03G101-1第60页;
说明:输入格式:数值或数值*L(L为梁跨净长);
影响范围:下部不伸入支座钢筋的长度;
7.悬挑跨上部第一排纵筋伸至悬挑跨端部的弯折长度:
来源:03G101-1第66页;
说明:提供两种选择:
12*d(默认选项);
h-2*bhc;
影响范围:悬挑跨上部第一排纵筋的长度;
8.悬挑跨上部第二排纵筋伸入跨内的长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