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标工作中定性分析与定量打分方法
简介: 招投标工作的成败与科学与理性的评标过程密切相关,然而评标过程中个人的策略型行为往往会对评标的结果产生干扰。现主要讨论定性分析与定量打分结果差异的一种可能原因和定量打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认为要确保评标结果的合理性,就必须对定量打分工作的程序进行设计、对成果进行校验,从而使评标的结果更加趋于合理与公平。 1 概述 在评标工作中,往往通过对各投标方案的定性分析和定量打分对各投标方案的优劣进行排序,从而得到最后的排序名单。所以评标工作是否成功往往要看这两个过程的结果是否相符。如果不相符,一种原因是评标程序设计不合理,评标的评价体系设计有问题,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可能在评标工作中出现了个人策略型行为对评标结果发生了干扰。为什么在一些项目的评标工作中定量打分与定性分析不相符?并且有时不能完全代表大多数评委的意见。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在定性分析过程中往往由于评委的偏好的程度无法计算,而在定量打分中这种偏好就得到了反映。在出现较大偏差,对平均值出现较大扰动时,个人在评标工作中的策略型行为就会对评标结果带来影响。 投票选举理论的奠基人之一C.L.Dodeson经过大量的对比研究认为,投票程序的“可被操纵性”和投票人(或决策者)的策略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对于投票人在投票过程中隐瞒偏好、通过夸大或贬低投票对象,或者通过各种手段影响投票结果的行为我们称其为策略型行为。我们认为,当评标进入后期的定量打分阶段后就成为一种类似投票选举的行为,因此也就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策略型行为干扰这个过程。以下仅讨论在定量打分中一种比较隐蔽的策略型行为对评标工作的影响。 2 个案的定性分析 在一个项目评标过程中,经严格的资格审查预选后,参与投标的单位只有3家,分别简称为A单位、B单位、C单位,三家单位具备的投标条件相仿,但各有所长,都具备完成招标项目的能力。参加评标的评委共计13人,通过投标书审查和讨论后情况基本明朗,经过初评得结果如下: 6人认为A>B>C 2人认为B>A>C 2人认为C>A>B 1人认为C>B>A 1人认为A>C>B 1人认为B>C>A A>B>C表示A优于B和C而B优于C,如果用少数服从多数的一票法来分析,那么A得到7票,B得到3票,C得到3票,显然A得到了超过半数的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