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地方动态 深圳建筑新闻 查看内容

深圳地面塌陷之忧 应急机制须完善

2013-8-16 07:38|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502| 评论: 0

摘要: 摘要:“ 尤特”,一场新的台风正在侵袭南粤,伴随台风而来的,是充沛的雨水。对于深圳这座城市而言,台风能减轻酷热,但也意味着新的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对于并不健忘的深圳市民而言,他们更关心行路的安全。 ...

摘要:“尤特”,一场新的台风正在侵袭南粤,伴随台风而来的,是充沛的雨水。对于深圳这座城市而言,台风能减轻酷热,但也意味着新的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对于并不健忘的深圳市民而言,他们更关心行路的安全。


    今年来,连续10次地陷夺走6条生命的结果,换来领导的批示与全城隐患的紧急排查。然而,在着眼长远的计划和措施之外,已经搭建的应急机制,能否有效避免悲剧重现?防范和治理地陷到底归谁管?市民反映地陷隐患的渠道有哪些?在应对地陷的问题上,应急机制还应该做哪些完善?我们带着减少地陷事故造成的伤亡目的,进行了一番调查。 
    110接到地陷警情
    必须和三防办联动

    深圳市龙华新区的地陷事故发生在全市专题会议之后,除了事故原因引发各界关注,能否借此建立一个长效的防范机制,也是公众关心的问题。为此,龙华新区专门召开会议总结教训,期间,龙华警方、龙华城建、三防办等工作人员均参加了会议。会上,相关领导提出,今后接到市民报警地陷信息,110和三防办必须进行联动,110要将相关报警电话转给三防办,以免耽搁险情排除造成事故。
    龙华警方相关人士还表示,尽管110的主要职责是接听关于犯罪的电话,但涉及到地陷这些人命关天的报警,以后警方也会尽快将情况反馈给三防办、城建部门这些职能部门。根据龙华新区的安排,未来一段时间,新区还将向市民发放宣传单,宣传地陷形成知识,再附上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电话等。 
    10次地陷6人亡
    引发行路之忧
    公开报道显示,从今年3月26日到6月25日,短短3个月,深圳接连发生9起地面塌陷事故,共造成6人死亡多人受伤。频发的地陷事故,带来市民行路之忧,也让市委、市政府决策层意识到问题的严重。
    7月底,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调研安全生产工作时,要求对地面塌陷隐患开展有针对性的重点整治。几天之后,深圳市长许勤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地面坍塌事故防范整治工作。然而,深圳的地陷噩梦没有因为专题会议的召开而停止,8月4日,深圳龙华新区碧波花园一便利店门口再次发生地陷,导致3人受伤。
    根据深圳市规划国土委所做的专题调研,深圳地面坍塌事故的成因复杂,主要是由于暗渠化河道破裂、给排水管道破裂、基坑开挖、隧道施工和岩溶塌陷等引发。此外,频繁光顾深圳的台风,以及由此带来的密集降雨,成为地陷事故的诱发因素。
    痛定思痛,亡羊补牢,根据相关安排,未来一段时间,深圳将对建设时间长或缺乏资料、埋深较深、人口密集区的暗渠化河道和其他排水管渠进行系统检测、评估;对城中村、旧工业区的老旧排水管网进行隐患全面排查、整治;对轨道施工易造成地下空洞的影响范围、大型排水管渠和深基坑影响范围进行探查,制订治理方案;完成破损严重、地面坍塌安全隐患较大的暗渠化河道和排水管渠的改造。
    尽管防治地陷措施已经启动,但公众的担心和疑虑似乎并未消退。这种担忧,部分源于地陷事故的突发性,“大部分的地陷事故发生前是很难找到征兆的,你在路上走得好好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掉下去了,想想都觉得害怕”,一位市民在网络论坛发帖称。
    除了事故突发难以防范,龙华地陷事故发生过程的公开,也让不少市民对这座城市的应急机制产生质疑。据媒体公开报道,龙华地陷事故发生前12小时,曾有市民发现地陷征兆并拨打电话报警,然而,民警抵达现场后仅做了提示工作,却并未向相关部门通报,导致事故最终发生。“如果政府部门间的协调工作做到位了,事故本可以避免”,一位市民接受采访时称。
    地陷防治知识
    市民知之甚少

    和其他地质灾害类似,地面塌陷事故也存在偶发和突发,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和洪涝、泥石流这些自然灾害又略有区别,地陷的生成过程大多在地下缓慢进行,普通市民难以从感官上发现征兆,自防自救存在不小的难度。
    根据公开披露的地陷成因,选择了地陷发生可能性比较大的几个区域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显示,走访的多个老旧社区、城中村、临河道路,没有任何一处设有明显的地陷预警标志。而在一些市政工程施工现场、地铁工地,也鲜见有地陷风险的提示牌。
    公共预警信息缺乏的同时,市民对地陷知识的了解也几乎是一片空白。在刚刚发生地陷的龙华片区,以“你知道地陷的成因吗?”“哪些地方容易发生地陷?”“发现地陷征兆,你知道找哪个部门反映情况吗?”三个问题,随机采访了10位市民,几乎所有市民对前两个问题给出的答案是“不知道”,而针对信息反馈渠道的问题,超过8位市民给出了“拨打110”的答案。
    深圳市相关职能部门的一位负责人接受采访时称,近年来频发地陷事故,一方面与深圳的地质构造、自然条件有直接联系,另一方面,也是深圳快速城市化的结果。“原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比较低,规划统筹又不够,造成东一条沟,西一条渠,后来又大量地盖房子、修道路,好多隐患就这样被埋下了”。
    该负责人称,地陷问题不仅对于市民而言比较陌生,事实上对城市管理者而言,也是一个新的挑战,因为以前没发生过,“你可以看看地质灾害防治办法,地陷这个词都没有写进去,谈何防范知识的普及呢?”
    管事的职能部门逐渐学会联动
    在深圳市政府给出的防治计划中,无论地下管网的排查和检修、地铁施工工地周边的探查,还是暗渠化河道和排水管渠的改造,都是涉及多个部门的系统工程,且难以在短时期内完成并收到成效。一种可以预判的结论是,或许在下一场大雨的诱发下,深圳难免再次发生地陷事故。而解决当务之急,减少人员伤亡的唯一方式,是提升城市的应急水平。
    致多人死亡的地陷惨剧有没有让一座城市的应急水平提升?本报预设了三个问题:如果市民打电话反映地陷征兆,你们如何处理?地陷发生后,在责任不清的情况下,你们如何处理市民来电?关于地陷防治,你们与其他部门是否有联动?并分别采访了地陷相关单位:深圳市应急办、规划国土委、城管局、水务局、交通运输委、公安局和供电局。
    调查中,深圳市水务局没有做出任何回复;深圳市城管局明确表示,该部门不负责地陷事故的处置;规划国土委回应称正在就地陷事故进行研究,并将尽快出台地陷事故防范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对于地陷应急处置的流程,该委未给出明确答复。深圳市应急办则回应称,地陷防治的责任部门是规划国土委,事故应急处置则由涉事行政区和新区负责,该部门仅仅做协调工作。
    深圳市交通运输委、深圳市公安局和深圳市供电局对本报的调查给予了充分回应,结果显示,三个部门对于市民来电反映情况均有清晰的处理流程,无论地陷事故的责任是否明确,三个单位均能认真对待市民来电,并将信息按程序发送至相关部门。龙华地陷事故中,公安民警的处理过程显示多部门应急联动还存在薄弱环节。但深圳公安在调查期间给出的答复相当诚恳,并表示会“进一步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动,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调查结果还显示,在地陷事故的应急处理中,除了深圳公安110,深圳市政府服务热线12345也是一条畅通的渠道。此外,根据深圳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全市各区(新区)街道办,是各类突发事件预防、应急和先期处置的责任主体,居委会和社区工作站有专人负责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和“信息报送”。因此,发现地陷征兆,市民还可以直接向居委会反映情况。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