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地方动态 北京建筑新闻 查看内容

“北京动物园水禽馆”打造绿色生态建筑典范

2013-9-5 19:58|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836| 评论: 0

摘要: 在郁郁葱葱的动物园内,伴随着各类鸟鸣和动物的啼叫,工人们正在抓紧建设一座实验性建筑。重钢结构框架已然搭建完成,轻钢龙骨则正在搭建之中,整座建筑初见雏形。   工地旁边,珍珠鸡正在闲庭散步,野鸭妈妈则 ...

在郁郁葱葱的动物园内,伴随着各类鸟鸣和动物的啼叫,工人们正在抓紧建设一座“实验性建筑”。重钢结构框架已然搭建完成,轻钢龙骨则正在搭建之中,整座建筑初见雏形。

  工地旁边,珍珠鸡正在闲庭散步,野鸭妈妈则带着七八个孩子在旁边的水渠内来回游动。不久的将来,它们将迁居这座建筑之中。

  这座建筑就是北京动物园2011年水禽湖景区改造项目中的主题建筑——北京动物园水禽馆项目。自启动之日起,该项目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原因在于,它致力于从前期规划设计、技术集成到后期的运营管理阶段全程式打造低碳建筑,被视为低碳建筑的实验样本。


因地制宜,被动优先

  对于低碳建筑或绿色建筑的打造,业内依然存在着误区,认为“绿色=高科技”。而在实际的项目操作中,甲方往往更看重技术和设备的应用。

  但在北京动物园水禽馆这一项目中,首要的则是将被动设计的理念付诸实现。该项目只有不到400平方米,面积不大,其中的长期“居民”是鸟类,对气候的耐受度比人类好,能大大减少建筑的负荷,更容易实现零能零碳的目标。

  据项目设计和建造的负责单位——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分院副院长陈首春介绍,新水禽馆的设计尽量地采用了大密闭、小开启的维护措施,在满足采光的要求下,同时满足人们对视野的要求。又由于水禽对自然通风的要求较高,因此,在通风、采光和视野间做到较好的平衡,就成为了设计中的一个关键点。此外,新水禽馆的建筑单体与景观环境设计简洁明快,注重与周围地形及环境的密切结合。

  集成化建造方式

  北京动物园水禽馆的另一大突破是从设计之初到整个建设过程,设计方、施工方和材料供应商就全程参与,定期对项目进程进行探讨研究,确保各环节紧密对接,工程优质高效。这就避免了设计、施工和运营各方仅仅是各司其职,各方资源并未得到有效整合的情况。

  据了解,水禽馆项目采用产业化生产方式,集成化程度极高,基本采用预制构件,此外,其建材部品也具集成功能,极大地节省了材料、缩短了工期,从而节约了成本。

  内保温板供应商奇菱科技应用材料事业部项目经理叶佳璋介绍,该项目使用结构保温板,将龙骨、保温和墙面合为一体。目前已根据项目的需要定制好龙骨的强度及保温板的厚度,直接安装在钢结构外即可。该材料较轻,便于搬运,安装工艺简单方便,而且能够保证各部分性能的充分发挥,既节材又省时。他估算,结构保温板与传统保温板相比能够节省成本50%左右。

  据悉,接下来水禽馆将在钢结构基础上进行保温板及外墙搭设,后期还将进行太阳能、空调、照明等相关设施的安装。

  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育部“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重点实验室”主任尹稚高度评价,北京动物园水禽馆是一次走在最前沿,集成程度最高的工程实践;是从单项的技术设备、技术采购到综合性的技术集成的工程推进。

  对后期运营进行全程监测

  当然,技术整合后的效果,需要在后期的运营管理中,通过对碳排放进行监测,用数据说明。作为清华大学教育部“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重点实验室”示范项目、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绿色建筑实验基地,北京动物园水禽馆项目全年8760小时的能耗及碳排放的状况将处于持续的监测之中,监测数据将为后期持续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此外,该项目建成之后还将作为科普教育基地,大力宣扬绿色低碳的理念。

  不远的将来,来到北京动物园水禽馆的观众将听到这样的介绍:“建筑的外墙采用双表皮系统,加强了屋面的保温隔热性能;雨水收集池则有利于加快雨水自然回渗的进程。整个建筑全年的电能耗均由太阳能光伏电板提供,地源热泵系统同时进行热补给。禽舍的风帽设计利用了烟囱效应,结合风压与热压来加快禽舍的自然通风,再加上导流板的导流效应,给禽舍营造了一个舒适的室内风环境。水禽馆冬季室温将保持在20到22摄氏度之间,夏季则靠太阳能对科普和展览区进行制冷,可有效避免鸟类集聚时禽流感现象的发生。”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