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恩芳:来自现代设计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报道
摘要: 她有着一头卷曲的披肩长发,一笑起来弯成两个月亮的眼睛;她看上去温文尔雅,说起话来轻言细语,很难把她跟一家国企的老总挂上钩她就是刘恩芳,现代设计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院长兼副总建 ...
她有着一头卷曲的披肩长发,一笑起来弯成两个月亮的眼睛;她看上去温文尔雅,说起话来轻言细语,很难把她跟一家国企的老总挂上钩她就是刘恩芳,现代设计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院长兼副总建筑师。作为一个行业领军人物,她所在上海院的建筑设计作品遍布大江南北;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她带头践行创新的理念并影响着周围的团队。身为一个踏足建筑设计领域26年的资深建筑师,她曾经获得了数不清的荣誉:多项设计作品获省部级优秀设计奖项、首届上海青年建筑师奖、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代表、市劳模、全国三八红旗手。近日记者走近她和她身边的同事,再度给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刘恩芳。冰冷建筑行业里的柔情出生在天津的刘恩芳1986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之后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博士学位。在校期间,她与上海结下了不解之缘,找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刘恩芳学的是建筑学,可是在考大学的时候,这个专业并不是她的第一选择。“建筑设计是父亲帮我选的,他觉得我比较适合学这个。”刘恩芳笑道。看来真的是“知女莫若父”,现在已经是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的刘恩芳打心眼里感激自己的父亲。二十六年建筑师生涯,建筑设计已成了她生命中不能分割的一部分。女性独有的视角,使得在别人眼里略显阳刚的建筑,经过刘恩芳的手之后往往能展现出一种别样的情怀。十多年前的“静安区新福康里”项目,是刘恩芳在上海建筑设计界初露头角的项目。这个项目的特点并不是体量多大、有多少创新理念,而是一种对历史人文的尊重。“老式里弄建筑丰富的室外空间、多变和完善的细部以及作为划分空间所用的层层拱券感染和震撼着我们。里弄建筑空间是城市建筑艺术的一部分!”正是凭借着这种对文化的尊重,刘恩芳和她的团队耗费了四年的时间,将一个当时最具挑战的旧城改造项目,演绎成经典的里弄空间再现和发展的案例。设计,就要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所以是否让人感觉舒服是评判一个建筑好坏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刘恩芳这样告诉记者。2009年,她因为出色的成绩被调往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的岗位上履新,对人文情怀的关注也带到了新的岗位上。从2009年年初开始,上海启动了新建三级医院项目,即“5+3+1”工程,这是上海近年来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投入最多的新一轮医疗资源调整。项目完成后可使每个郊区县都有一所三级综合医院的目标。她的团队参与了长征医院浦东新院、第六人民医院临港分院、华山医院北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等五家医院的建筑设计工作。和普通民用建筑不同,医院除了功能性更加复杂之外,还必须体会病人切身的感受。刘恩芳说:“我们的设计团队在我院首席总建筑师陈国亮的带领下,这五家医院在考虑医技、医疗流程的同时,都首先从病人的角度来进行审视。走进一所医院,挂号大厅、候诊、就诊等区域应该有多大面积、多少高度,就医的线路怎么走,室内用什么颜色我们都进行了模拟和测算。”这几年来,无论建筑设计的技术如何发展,刘恩芳始终没有淡漠对建筑人文的理解和认识,在她的设计之下,建筑不再是冰冷的钢筋和水泥。豪言贴钱也要上技术革新后世博、大虹桥、迪士尼……眼下上海正进入新一轮的建设高潮,对于建筑设计行业是一个发展的良机。同时与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公司同台竞争,技术创新、设计创新也成为国内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刘恩芳把突破口选在了技术领先研究成果的应用以及实现创作理念的技术手段的更新。以BIM为例,所谓BIM就是建筑信息模型。通俗点说,只要输入建筑工程的相关数据,就可出现一个三维的建筑模型,它具有可视化、模拟性等特点。刘恩芳说:“现代设计集团BIM应用技术的发展,在同行业中位于前茅。上海院在实际工程设计中率先应用,解决了复杂体型建筑二维设计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我们将这一技术支撑应用到建筑设计的全生命周期,并成为绿色建筑发展的另一支撑。”上海院技术发展部副主任潘嘉凝告诉记者:“当时业内都知道BIM的优点,但没有大规模的使用,刘院长来了之后,真正推动了这个技术的运用。”派年轻设计师进行深造,在项目中试验性使用……刘恩芳一步步扎实推进着她的BIM计划。潘石屹的虹桥Soho项目是上海院与著名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合作设计的建筑。扎哈曾获得建筑设计的奥斯卡奖普林茨奖,她一直致力于探索全新的设计理念,旨在用参数化的设计营造一个参数化的城市空间。她的设计以“让建筑疯狂生长”为特色,对这样一幢建筑进行图纸细化,正是运用BIM最佳的舞台。“当项目初期还未决定由谁负责BIM工作设计的时候。”潘嘉凝说:“当时刘院长就拍下一句话:哪怕院里贴钱也要上!这不仅是出于对复杂项目设计本身的负责,也是对推进新技术手段应用的追求。”不遗余力的推进,BIM终于成了上海院的“杀手锏”。黑瞎子岛植物园、五大连池火山博物馆等项目在国内BIM领域可谓拿奖拿到手软。如果说,设计行业从二维设计发展到三维设计就是又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刘恩芳和她所领导的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无疑站在了这一场革命的前沿位置。力推机构创新确保技术领先在上海院,BIM创新只是科技创新成功案例之一。在刘恩芳的眼里,机制创新才是科技创新的前提。2009年上任以来,她先后主导制定并颁布实施了《上海院科研管理办法》、《上海院技术知识产权管理办法》、《上海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为公司技术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了使企业的技术创新再上新台阶,使其真正成为驱动企业发展的动力,在刘恩芳的主导下先后组建了低碳城市设计研究与咨询中心、绿色生态建筑研究与咨询中心和数字建筑集成设计与咨询中心等三个专项业务部门。对于一个自负盈亏的企业来说,投入大量财力人力组建三个新的技术部门,而产出还遥遥无期,这放在普通的企业里是无论如何难以接受的。项目管理部的何涛回忆道:一次公司负责设计江西新余文化中心,为了说服对方采用绿色建筑的理念,刘院长亲自跑到当地和新余市的有关市领导进行沟通,推行这一对社会发展意义重大的设计理念,同时与设计团队一起研究,如何实现“被动式”设计的绿色建筑。在属下的眼里,刘恩芳是个开拓性很强的院长。而她正是凭借着这股精神,在上海院前辈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将科技创新发展成为了上海院的一块“金字招牌”。仅2011年公司新立项科研项目40余项,近年来公司已累计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授权2项,发明专利申请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项,实用新型专利申请1项,软件著作权13项,多项研究成果获得上海市和国家科技进步奖。"选择性"发展实现收入跨亿元增加在刘恩芳的带领下,近年来,上海院新签合同额和营业收入均实现了跨亿元的增加,其中新签合同额三年间翻了一番,利润指标、国有资产的保值率、上缴国家的税金以及职工的收入等各项指标也都较快增长。跨越式发展的背后,除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之外。刘恩芳女性独有的细致,和追求完美的特质,深深感染了整个团队。上海启动新建三级医院项目即“5+3+1”工程之前,刘恩芳便敏锐觉察到这对于公司专项业务提升是一个巨大的空间。上海院第一建筑事业部的唐茜嵘告诉记者:“当时刘院长带着我们,和有关部门进行接洽,在前期建筑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上就已经介入。”最终在9所医院当中,上海院拿到了5张大单。在上海院近年负责设计的建筑中,东方体育中心、航海博物馆、迪士尼园区、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几乎涵盖了上海各种类型的地标性建筑,而这也得益于上海院力推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刘恩芳告诉记者:“现在公司已经建立了一个评估机制,评估一个项目的社会影响力、业主资质等。”在这种“有所不为”思路的引导下,近年来上海院集中优势兵力做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品牌项目。 记者手记建筑设计行业里的一抹暖色刘恩芳,是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建院近六十年来,第一个女性院长;同时也是上海几乎所有的建筑设计单位里,唯一的女性掌门人。在这个整天和坚硬的线条、冰冷的数据打交道的行业,刘恩芳的女性角色无疑是一抹暖色。在上海院院长岗位上三年的时间里,刘恩芳和她的团队创造了上海院又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同事们都说,“因为我们有个追求完美主义的院长。”何涛前前后后和刘恩芳共事了十多年,他告诉记者,去年刘院长前往韩国参加世界超高层建筑大会并做主旨发言,为了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来自中国的设计理念,刘院长对每一个关键词语的翻译都加以斟酌。在上海院,员工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哪怕在设计上有再细小的瑕疵,也一定要在图纸交给刘院长之前解决掉,因为这些瑕疵是一定不会过关的。追求完美的刘恩芳也是个果敢的人。这一点既表现在毫不犹豫地领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同时,也敢于从制度上进行改革。人才,尤其是一家建筑设计企业的灵魂。到任院长岗位后,刘恩芳敏锐感觉到制度有可能拖住企业前进的步伐。于是,她迅即启动包括员工收入管理在内的一系列制度改革。希望用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和良好的发展环境,让员工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身到建筑创作之中。当然,刘恩芳作为女性独有的细腻和审美观,也给严谨的设计师工作带来了一股轻松愉悦的氛围。平日里总师们枯燥的周一例会,如今变成了“星期一总师午餐会”,轻松的环境激荡出更多的创意。“女性就应该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女性之美从而升华为建筑之美。对话将爱注入到工作和生活之中与刘恩芳面对面记者:身为上海院的院长,您最喜欢大家怎么称呼您?刘恩芳:之前有媒体来采访我,称我为“学者型企业领军人”,我挺接受这个称呼的。在院里,同事们有叫我刘院长、刘老师、刘工的……我都乐于接受。最让我喜欢的还是刘工,因为这里没有岗位之分,只有投身建筑设计时,团队间的互相尊敬。记者:你是怎么推行企业技术创新的?因为从整个上海的建筑设计领域来看,上海院应该是走在前列的。刘恩芳:主要还是对建筑设计领域的发展趋势要有一个敏感度,判断要准确。像低碳城市、绿色、以及BIM等这些理念,这些年已经在业内形成共识,很多设计单位都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我们上海院是在结合自身工程设计基础上,切切实实地推进这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一方面得益于我们团队的攻坚克难、积极进取的精神,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现代设计集团的发展战略。记者:你工作那么忙,如何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关系?刘恩芳:我们这个工作的特点,的确是忙起来可以整宿不停。08年汶川地震,我们上海院和集团其他部门一道连续奋战48小时,绘制了绵阳过渡安置房的8套设计预案和2万套临时住宅设计。这种社会责任感一直是上海院的企业文化,也是我自己的追求。这样加班加点的工作特点,有时确实与个人生活时间发生冲突,这只是人生中各种冲突的一部分,但我不太喜欢将两者对立起来的想法。我不认为一方面的成功是建立在另一方面的不如意之上的。工作和生活是一个整体,女性与男性一样,应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将爱注入其中。低碳城市、绿色建筑、甚至BIM……这些不仅仅是建筑设计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向。明确了方向,我们要敢于去投入、去做,我常常和我的同事们说,推进创新时目光不能短浅、要果断,同时要有宽广的胸怀,贡献研究成果给社会,进而再去挑战新的研究,有的时候即便有再大的困难也要大胆的去做,这样才能不断引领技术的进步。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