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9日至10月30日期间将在成都东区举办“2011成都双年展”,作为三大组成部分的专题展之一(另设“清山溪远:当代艺术展”和“谋断之道:国际设计展”),“物我之境 国际建筑展”将会在此期间展开。
一、物我之境显策展理念
2010上海世博会首次把城市作为主题,关注未来和谐城市的建设,探索“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人与人的社会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的可能之路。2009年底,成都提出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而“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核心思想是“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
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内涵是:世界级国际化城市,西部地区现代化特大中心城市,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城乡一体的田园城市。这就提出了在城市空间和建筑设 计上,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注重环境生态的保护、资源的集约利用等要求。在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发展计划背景下,这次国际建筑展旨在学术层面上 对不同定义的“田园城市”中的建筑现实进行探索性、批判性的探讨;在实践层面上推进建筑业界、城市管理者乃至社会大众进一步的思考,并对成都城市建设的未来给与建设性的应答。
“物” 与“我”代表了传统中国对主体与客体之对立统一的立论与讨论,在本届建筑展中落足于构成人居环境的“田园”、“城市”、“建筑”之间,及其与人的联系、对 接、相互作用。“物我之境”谈的是主客观界限的消失,物质与精神层面的结合,唯物与唯心二元的超越,形式与意境的一体,有与无的轮回。做为成都双年展国际建筑展主题,这也是国际上第一次以中国诗学、哲学与美学理念为题的建筑展。
“2011成都双年展”将于2011年9月29日至10月30日期间举办,作为三大主题展之一,“物我之境:国际建筑展”将在成都工业文明博物馆开展。此次国际建筑展将围绕“物我之境——田园/城市/建筑”的主题,指向成都的建设,放眼历史中与国内外的研究和案例,进行搜寻、探索、争辩、梳理、设计、展示,在展览内外保持一贯对“物我之境”的求索。面对一个兼具自身条件孕育、政府政策推动,呼之欲出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成都,从如何探讨和探索命题本身出发,展览被解析拆分,意在抵抗单纯陈列作品, 从反观历史开始,由语境的建立展开叙述,在开阔的视野下枚举多样性的可能,对既有经验的掌握支撑发散的探索,力求借此打开一个开放性的平台并有益于现实的认识和实践。建筑展的策展团队秉持学术性和文化性为核心特色,使“物我之境”的主题抽丝剥茧,呈现为调和统一的整体。
二、作品展“领衔”展览板块
建筑展参展内容由四大部分组成,包括“物我之境——田园/城市/建筑”作品展、“物我之境——田园/城市/建筑”文献展、“田园/城市/建筑——‘兴城杯’中国高校学生设计竞赛”获奖作品展、“田园/城市/建筑——成都田园文化创意建筑”成果展。在这四个版块中,作品展无疑是最吸引大众眼球的展览。据悉,作品展由实践、策略和调研三部分组成:
实践板块:国内外知名建筑师和设计机构将通过各自新近的实践作品,在不同的尺度和形式下呈现和探讨当代国内外城市与建筑领域具有前瞻性和普世意义的建筑与规划案例,借此重新审视由于城乡快速发展带来的建筑机遇及理论焦虑。这些作品从建筑、规划、景观设计与发展研究等角度讨论了可持续发展、公共性、田园与本土性等议题。
策略板块:国内外新锐建筑师将在此探讨建筑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与产业、环境、社会、及文化等之间的关系,呈现“物我之境”主题的概念设计及装置作品,进而探讨环境与个体的深层联系,以达到更纯粹的概念性和实验性,和更具有操作性的建筑策略。策略板块依据设计对象的差异分为“策略—东村”板块与“策略—自拟”板块。其中广受众多国内外媒体关注的“东村”板块,将邀请国内外12家建筑设计机构针对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目标下开发建设的东部新城,在指定的基地上,提出各自对于“田园城市”的理解与应对策略。建筑师选择东部新城中特定的用地范围,进行建筑,城市规划或景观层面的概念设计。
调研板块:以成都建设“现代世界田园城市”的战略目标为背景,要求调研主题落足于构成人居环境的“田园”、“城市”、“建筑”,以及生活与工作于其间的“人”,围绕成都本土城市文化历史或当代现实状况,从不同线索(时间、点、线、面、网络等)、尺度(成都、西部、中国和全球等)和角度(田园、建筑、城市、人文、社会、经济等)切入和延伸,开放性地审视和思考“田园”、“城市”、“建筑”与“人”以及之间的联系。
通过这三个板块的展出,作品展最终希望表达的是当代建筑对“物我之境”所代表之文化精神层面和“田园城市”所代表之操作层面的探索与追求。
附:作品展各板块部分参展建筑师及提案介绍
实践板块-参展建筑师及提案
参展建筑师—马达思班
马达思班(MADA s.p.a.m.)建筑设计事务所是中国建筑界一个在典型社会转型期间产生的非典型性实践团体,在其不断发展的同时绝不形成定式,而在其成熟的过程中也绝不丧失敏感度,这一切都归结于它多领域、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建筑以及建筑所处的社会人文处境的介入。马达思班的成员来自世界各地,自九十年代起,以美国东海岸作为基地,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宁波、成都、西安、天津等城市以各种形式参与建筑设计。
提案—B_01玉川计划:农市主义
主题/ 玉川:农市主义
参展方/ 马达思班
类别/ 实践
城市 / 上海
联系人 / 陈展辉
展览形式 / 展板+ 模型
玉山村位于中国陕西省蓝田县,蓝田是一个能够激发中国人家园意识、文化认同感和乡愁的地方。玉山村计划中一系列实践涉及到特色旅游、建筑、红酒文化、艺术、教育的研究,同时探讨了本土与全球化的关系。该计划结合当地自然的土原坡地地形,依山势而规划建筑和种植用地,将人工建筑和雕塑适当的涉入自然景观;建筑形态上吸收当地民居特色,以关中民居的半坡庭院组织,采用当地传统建筑材料和当地手工建造模式,结合现代建筑工艺,形成了独特的现代本土特色建筑,完成了本土地域主义对全球化的对话。
参展建筑师——Stefano Boeri
Stefano Boeri,生于1956年,意大利著名建筑师。自2007年9月起他担任国际著名建筑杂志“Abitare”(http://abitare.it)的主编,而之前他在2004至2007年担任“多莫斯Domus”杂志主编和总编辑。他是米兰理工大学城市设计学系教授,也作为访问教授在哈佛GSD,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贝尔拉格和Architectural Asssociation研究所任教。
提案—B_07 生态米兰
主题/ 生态米兰构想
参展方/Stefano Boeri
Aarchitects
类别/ 实践
城市 / 米兰
联系人 / Giuditta
展览形式 / 展板+ 模型
Biomilano 项目提供了一个城市发展的新视野。它反对城市向农村地区的无当扩张,转而选择再生性的增长和增加再生的自然和生物视觉空间的存在。它的核心是新型农业包围城市的想法,提供工作机会和供当地农业生产销售的粮食市场。它使自然空间找到它可以表达生物多样性,内部丰富性和城市外部的边界以外的形式。六个项目中,经济和领土是必要的纲领,我们从中得出一个城市之间的领域,一种可以平衡农村地区(自然栽培形式)和自然世界的新力量。
[pagebreak]
策略板块—东村—参展建筑师及提案
参展建筑师—Eva Castro
英国AA建筑学院,景观城市主义建筑学硕士生导师。英国AA建筑学院,Unit 12课程硕士生导师。工学硕士(英国AA建筑学院),曾在委内瑞拉中央大学攻读建筑与城市主义,在英国AA建筑学院在杰夫 凯普尼斯(Jeff Kipnis)的带领下完成毕业设计项目。
提案—C_04绿色网络
主题 / 绿色网络
参展方/ PLASMA STUDIO
类别/ 策略- 东村
城市 / 伦敦
联系人 / Li Zhuo
展览形式 / 模型+ 展板
根据东村原有的总体规划,绿化用地根据他们的功能被分成了五种类别:绿化公园、行道绿化,防护绿化和生态功能绿化。与之相反,我们的提案希望将城市中的不同绿化统一起来,成为一个绿色网络系统,这不仅能够继续为公众提供最基本的绿化用地,更能联系交通和基础设施系统,使得本地和周边区域的联络趋于紧密(无论通过步行、自行车还是公共交通层面)。
参展建筑师—华黎(T.A.O)
1972年出生于兰州,分别于1994年和1997年先后获得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99年获耶鲁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毕业之后华黎在美国纽约进行建筑设计工作,
曾先后就职于Westfourth Architecture 和 Herbert Beckhard & Frank Richlan建筑设计事务所。
2003年华黎回国与他人合作成立普筑设计事务所(UAS)。之后又创立了具有个人工作室性质的TAO迹.建筑事务所。
提案—C_07 街亩城市
主题 / 街亩城市
参展方/ 迹. 建筑事务所
类别/ 策略- 东村
城市 / 北京
联系人 / 华黎
展览形式 / 模型+ 展板
田园城市不应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城市绿化,亦不应简化为一种田园风情的异地体验。现代田园城市应该根植于此时此地的城市,此时此地的中国,寻求一种真正可以与现有城市融为一体的田园经济模式。作为建筑师,我们需要为这一模式的实现去探索空间上的落脚点。街亩城市进行的就是这样一种探索。针对成都三圣片区的现状,我们在农田设计之下加入了一个服务层,一方面缓解现在的三圣片区服务设施不足而住宅却又高度集中的矛盾,另一方面,更为了在外面所能控制的空间内,最大限度的激活田园城市互动:菜农、菜馆、茶馆、花店... 所有农产品在市民眼前的“田桥”上生长、成熟、收获。
调研板块—参展建筑师及提案
参展建筑师— Daan Roggeveen (Go West Project )
Daan Roggeveen在做了很多年的摄影师之后,他决定去代尔夫特大学学习建筑。但是在完成了一个加油站项目后又回到了年轻时的兴趣。Daan的摄影作品关注当代城市和它的发展。他感兴趣的主题,从郊区停车场到乌克兰的房地产广告。而且他特别着迷于基础设施,也许因为他在大学项目的缘故。Daan的建筑作品,包括不同尺度的战略和总体规划到室内设计。在过去几年的建筑项目已经获得成功,正开始进入实施阶段。
提案—D_01西行计划
主题 / 西行计划
参展方/ 丹恩
城市 / 荷兰
类别 / 调研
展览形式 / 展板
当今中国正在加紧营造世界前所未有的城市体系。位于中西部的小城镇以极快的速度发展为拥有百万人口的大都市。这些城市的规模堪比里约热内卢、伦敦、莫斯科等世界都市。然而对于世界舞台,这些中国城市的名字还相当陌生。Go West Project 是一个独立运营的跨学科研究智库,它关注位于中国腹地的新兴大都市的发展及变化,从建筑学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分析这个当今世界发展最为迅速的区域。在两年多的研究中,Go West Project对位于中国中西部的大城市进行了走访与研究。成都、武汉、郑州、重庆、西安、昆明都位列其中。
参展建筑师—唐瑞麟 (南加州大学 )
唐瑞麟是基于洛杉矶和上海的Paul Tang Architecture (PTA) 的创立者。在他自己实践前,他是前Hakomori + Tang Architecture 与Pleskow Rael Tang的合伙人之一。唐瑞麟现在美国和中国参与和主持设计了很多项目包括娱乐建筑、商业建筑、研究机构建筑以及住宅建筑等。唐瑞麟以全面而恰当的设计和规划策略至于建筑环境发展和为客户创造长远利益。他的设计理念是建筑和规划应当对社会、环境及经济产生积极的作用,并同时探索对美学、文化及场所的理解。唐瑞麟在2001年和2002年被选为Millennium New Blood 101 Designer of Los Angeles,他的作品不断进行新的设计探索,同时他被公认为杰出的青年建筑师。他在1989年获得了National AIA Foundation Award。他的作品也在美国,中国,香港和台湾的各类国际性建筑杂志上发表。唐瑞麟以优秀的成绩毕业于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毕业于哈佛大学并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唐瑞麟自从1993年来至今一直在南加州大学任教。
提案—D_01嫁接故乡
主题 / 嫁接故乡:故乡城市&天伦社区,城市化进程中的东方居家伦理重构
参展方/ 唐瑞麟
城市 / 洛杉矶
类别 / 调研
展览形式 / 展板
利用差级地租和房地产市场杠杆,为现代城市中的主体人群制作一种“可支付”的新住宅、新社区和新城镇;其间老、中、幼三代皆怡然自乐,有所作为,有所发展。为现代都市生活模式增设一个新的居家轴心,在延续东方传统家庭伦理的同时,接驳日渐稀缺的田园梦想。抵制城市无序蔓延,探索“城市精明增长”的新途径;着眼于社会现实和市场现状,探求“中国田园城市”的新生长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