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的绿色智慧
我国的古建筑处处闪耀着先人的智慧,谈到人和自然的关系,感触很多。中国的古建筑,特别 主 张 天 人 合 一 , 用 环 境 , 而 不 是 破 坏 这 个 环境。
木结构的妙用
中国的木结构体系,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能防震。
像应县的木塔,辽代的木塔,独乐寺观音阁等都是古代重要的木结构。独乐寺观音阁经过八次大地震岿然不动,经过近一千年来的压缩,底层部分所有的斗拱都已经压扁了,但整个形式没有变,只有中国的木构体系才能承受这种情况。历史上记载,嘉庆18年,发生了关西大地震,一直影响到北京,那时候没有讲级别,估计也有七级以上。整个太和殿都晃动了,上面有一块碑掉下来,但整个殿没受到损害,雍和宫柱子移位,但整个房子没有塌。所以说中国这种木构体系的建筑对我们有重要的影响,非但形成了华丽的建筑物,解决了人民居住的安全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能抵御外来的地震冲击。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这种木构体系呵护了中国几千年。
2008年四川大地震,也见证了木结构的抗震能力。四川广元地区的昭化古城,2005年请我做规划,我一看这个古城很漂亮,很完整,整个城镇都是明清时期留下的木结构体系。当然原始建筑也遭到了很大的破坏,乱七八糟的钢筋结构房子也建了不少,我就说一定要按原来的木结构风貌修复。2007年底古城主要的老街都修好了,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后,和丽江一样,凡是我们修过的房子一点事没有,瓦掉下来了,但整个的建筑没事,没修过的都塌了。
我国古代建筑的智慧是从自然中汲取精华,模 仿 生 态 的 形 式 来 创 造 自 己 的 建 筑 , 就 是 绿 色的。我们现在的建筑结构与中国传统的不一样,是 西 方 来 的 , 这 种 框 架 结 构 形 式 , 是 筒 中 筒 结果,中间奠基井是完整的结构体系,外面再把建筑物包起来,中间有很好的梁板连接,而且是钢性的连接。这种结构形式跟中国的传统木结构形式不同,当然它也能抗震,但它抗震的理念跟中国传统结构的理念不一样。中国人的抗震的理念是“逆来顺受”,还有“以柔克刚”,西方的理念是“以刚克刚”。现在我们不用木材了,用不用木材是一回事,但要接受这种理念。
天井与天人合一
中国的传统建筑和绿色理念很有关系,分两大类,第一类是辉煌的宫殿庙宇等大型建筑,琉璃瓦的顶,木柱子。但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无论是皇帝的宫殿还是大型的庙宇,建筑内容和结构的形式布置都差不多。第二类是民居,民居变化很多。北京四合院,苏州、扬州的厅堂式、花园式,安徽“四水归堂”,四个房子,中间一个天井,云南贵州“四合五天井”,四合院,五个天井,福建“土楼”,广东“碉楼”,还有少数民族的吊脚楼,筒子楼……形式各样,但很重要的特点是都有天井,天井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
我 们 现 在 住 别 墅 , 住 公 寓 , 没 有 天 井 , 而且 建 筑 的 理 念 不 一 样 。 中 国 传 统 住 宅 是 以 合 家团 聚 为 居 住 特 点 的 , 有 前 房 , 客 厅 。 现 在 我 们住 的 公 寓 式 西 方 建 筑 , 叫 卧 室 , 厕 所 , 厨 房 ,客 厅 , 它 是 按 功 能 分 的 。 而 且 建 筑 形 式 的 布 置也 不 一 样 , 最 特 殊 的 是 我 们 有 天 井 , 为 什 么 有天 井 ? 我 们 的 房 子 围 起 来 , 要 安 全 , 要 保 暖 ,要 遮 阳 , 要 避 雨 , 还 有 合 家 团 聚 , 所 以 “ 家 ”上 面 一 个 屋 顶 , 这 样 才 能 有 吃 有 喝 , 有 你 自 己的 家 庭 财 富 的 基 本 所 在 地 , 所 以 这 就 是 中 国 人的 智 慧 。 虽 然 造 了 房 子 , 人 和 自 然 隔 开 了 , 但是 不 能 离 开 天 地 , 用 什 么 方 法 ? 用 月 老 , 用 天井,与天地相连。
虽然把房子围了起来,但不能离开天,不能离开地,阳光要能照进来,雨要能下来。这里反映 出 的 需 求 , 实 际 上 与 人 和 自 然 的 需 求 密 切 相关。有了天井之后,中国的建筑就丰富起来,跟西 方 建 筑 不 一 样 。 中 国 的 房 子 屋 顶 有 不 同 的 坡向,天井外面有廊子,有了廊子就有栏杆,有栏杆还有漏窗,因此就造成了光面的变化。
此 外 , 土 楼 围 在 一 起 , 几 十 户 人 家 住 在 一起 , 中 间 有 共 同 活 动 的 公 共 空 间 , 这 个 天 井 是“大天井”。四合院到了上海就变成了里弄,虽然这个里弄是在外国租界盖给中国人住的,但中国就要有中国的形式,所以它房间的布局也是前楼,后楼,然后中间有天井,中间是客厅,这种形式反应了人们一种天人合一的理念。
在很多的传统住宅中,天井有着很重要的通风、采光的功能。我们现在都是空调暖气,过去的房子全靠自然通风来解决问题。扬州、苏州都有 这 种 老 房 子 , 前 面 是 一 个 大 天 井 , 后 面 是 大厅,大厅后面有两个像螃蟹眼睛一样的设计,是用来通风的。风过来是穿堂风,所以天井中间的过堂是最绝妙的地方。没风的时候,由于这个构造,风自然就流通了,这都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创造出良好居住环境。
中国的这种传统建筑的形态造就了良好的居住环境,是我们古人优秀的智慧,我们不能都抛弃,只模仿西方的样式。我觉得,应该呼喊天井的归来,因为其功能是我们现在的建筑所不能具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