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广电新闻中心主体提前封顶(图)
55天完成1300根桩基础施工 据市建筑工务署相关负责人介绍,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国际广播电视新闻中心(英文简称MMC)位于龙岗区奥林匹克中心西北侧,项目总用地1.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71万平方米,建筑层数地下一层、地上4层,建筑高度23.65米,总投资约3亿元。 按国际大体联要求,该项目须在大运会开幕前18个月移交,即2010年2月底前完成,建设时间紧迫。由于受前期征地拆迁的影响,该项目于2008年11月15日才破土动工。为抢回时间,确保该项目如期完工,市建筑工务署通过精心组织,科学管理,倒排工期,对设计、施工方案进行了多次优化调整,要求施工总包单位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加大投入。该项目1300根桩基础的施工在短短的55天就完工,并于今年5月份实现主体结构封顶,比原计划提前一个月,为后期工艺设备的安装和运行提供可靠的时间保障。 目前,该项目已全面进入室内外装修及机电设备安装阶段,年底将完成室外工程、安装工程及装饰工程,并开始广电工艺设备的采购及安装,整个项目将于明年2月完工。 大运新闻将从这里“飞向”全世界 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国际广播电视新闻中心项目主要由国际广播电视中心(IBC)、主新闻中心(MPC)、大运会赛事信息中心、大运中心应急指挥中心以及市大运中心管理办公室组成。建筑一、二层根据场地规划需要,中间留出人行通道,大致分为东西两个区。大运期间,这里将为记者提供周到的服务。其中一层大新闻发布厅可容纳记者800人,三层的新闻发布厅可容纳记者400人,并布置有四个200平方米、一个400平方米的演播室,另外还布置有一个400平方米的开放式演播室。 其中,IBC是国际广播电视中心的简称,它是重大国际国内比赛中提供给各广播电视机构转播、收录制作和编辑比赛内容的场所。MPC是主新闻中心的简称,主新闻中心的设立是新闻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作为新闻记者的“大本营”,向所有采访大运会的新闻媒体提供包括公共文字媒体工作间、影像中心和摄影媒体工作间、新闻媒体办公的独立空间,以及配套的新闻信息终端服务,技术支持服务以及新闻发布厅的设立、运行和语言服务。 根据设计,地下一层平面主要为职工食堂、厨房、地下车库及设备用房,大运会期间食堂作为志愿者用餐区。 地面一层为主新闻中心用房及体育局独立出入门厅,西区主要包括公共服务大厅、记者注册制证区、志愿者工作区、交通保安用房,西南端车行出入口设置有大型转播车库;东区主要包括公共服务大厅、主新闻发布厅及相关用房、新闻记者工作采访区。 第二层为主新闻中心相关用房。西区主要包括公共服务区、MMC运行管理区以及大运会组委会的办公区,西南端设置记者餐饮服务区;东区主要包括采访服务区、记者编辑工作区、摄影服务区。 第三层为国际广播电视中心及大运会赛事信息中心,包括四个小型演播室、两个中型演播室,以及输入分配传输控制中心、传输控制中心、中央技术设施区、后期制作区;在建筑的东南端设置一个开放式全景演播室,可环视体育中心各建筑及环境。 第四层为国际广播电视中心相关用房及大运中心应急指挥中心、市大运中心管理办公室。 建筑风格与大运中心协调一致 作为大运中心的配套项目,国际广播电视新闻中心的立面造型设计遵循与大运中心整体风格相协调的原则,既具有广播电视类建筑的共同特征,又体现建筑所处特定环境中的个性特点。 该建筑正立面运用数码字体的构思,通过装饰条的搭接组合,将“MMC”的全称“MAIN MEDIA CENTER”反映在玻璃幕墙上。装饰条上镶嵌LED条形灯,不论在白天还是夜晚,建筑性格的标识特征都格外醒目。在建筑的立面材料运用上,设计透过玻璃与石材的强烈对比,形成建筑大实大虚的形体关系,既顺应建筑内部使用功能的要求,又突出建筑外部造型的特征。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