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专家征求村民意见
该图为映秀镇渔子溪村设计图,是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曾坚院长、陈天教授所做的方案
记者启程前往四川时,在机场候机室巧遇同样前往映秀的天大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的谌谦院长和天大建工学院的博士生导师陈志华一行。据介绍,天津大学龚克校长在地震发生后不久曾亲赴成都,向当地领导表达参加重建灾区的强烈愿望,希望通过天大搭建的产学研平台向灾区提供一切可能的技术服务。
经过天大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联合建筑学院与建工学院两个设计小组,共20位资深设计专家为期三个月的紧张设计,几易其稿规划的汶川映秀镇示范标杆村——渔子溪村重建方案终于出炉,该方案将把映秀渔子溪村的民居打造成永久性住宅工程。村里祖祖辈辈只住过传统砖瓦房的291户灾民,将从临时板房搬入钢结构、最高可抗8级地震的“联排别墅”内生活。
此次项目组成员、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钢结构研究所所长陈志华,是我国著名的空间钢结构专家。陈志华教授介绍说,渔子溪村的重建面积约3.2万平方米,而与砖混和框架结构的房屋相比,钢性结构住房在德国和日本等国广泛采用,虽然造价贵一些,但延性好,遇到灾难性地震时不会马上倒塌,并且从平面布局到地面效果和钢结构防火防腐蚀性等方面,都堪称高质量的住房。
“地震后,土地没有了,今后村子的发展靠旅游,在设计上也要兼顾这方面的因素。”谌院长告诉记者,渔子溪村风景秀美,为最大限度发挥当地的旅游优势,在设计中,主要有90平方米、120平方米和150平方米三种房屋面积,并根据每户村民的人口数和具体要求,设计了十几种不同房型。当地虽以羌族和汉族为主,但为了发挥当地的旅游优势,在设计时将住宅的外檐设计为浅色的藏饰风格,突出旅游村庄的特点。
谌院长告诉记者,5月12日一早,伴随着正式施工,整体结构、给排水和电的设计也开始进行,可以预见的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住宅,将让灾区百姓的生活环境和品质有根本性的改变和提高。
5月12日,新报记者将赴映秀镇渔子溪村,亲历开工典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