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地方动态 深圳建筑新闻 查看内容

深圳推行绿色建筑建设生态城市

2013-9-5 10:02|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560| 评论: 0

摘要: 绿色,是自然、生态、生命与活力,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文化。   绿色城,是深圳人的梦想,以绿色为路标,怀揣着梦想,深圳人在可持续发展的路上马不停蹄。   于是,深圳一马当先,再次成为先 ...
绿色,是自然、生态、生命与活力,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文化。

  绿色城,是深圳人的梦想,以绿色为路标,怀揣着梦想,深圳人在可持续发展的路上马不停蹄。

  于是,深圳一马当先,再次成为先试先行的典范,成为最早推行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城市。而深圳人则秉承敢于创新、先行先试的精神,筚路蓝缕,在创造绿色生态城市的道路上奋勇前行。梦想离现实越来越近。

  上篇:

  吹响绿色建设行动号角

  深圳这个“奇迹般的一夜城”曾经以发展速度而自豪,当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的时刻,深圳人突然发现随之而来的新问题、新挑战,如能源短缺、资源瓶颈、环境恶化、人口膨胀等等。

  摩天楼代表了城市天际线,城市往往以建筑作为标志。到目前深圳市建城区面积719.88平方公里,各类房屋建筑面积达2亿多平方米,高层楼宇达4000多栋。但是,如果发展不慎,建筑也可能成为城市的噩梦:照这样的建设速度,10年后深圳将无地可建,进行大规模扩张也已经不可能。一些令人警醒的数字是,建筑的全过程不仅耗用了全球资源中50%的能源、42%的水资源和50%的原材料,而且导致了全球50%的空气污染、42%的温室效应、50%的水污染、48%的固体废物和50%的氟氯化物。可以说建筑对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生态问题有着直接的影响。深圳是一个能源和资源极度匮乏的城市,几乎全部一次性能源都要依赖国内外市场供应,夏热冬暖空调期长的先天条件加上每年新增高能耗房屋建筑约1600多万平方米,使建筑用电总负荷占全市用电总负荷的43%以上,并且还有不断增大的趋势,而深圳建筑能耗是德国、丹麦的3倍以上;与此同时,深圳已成为继北京、上海、苏州以后的第四个电力负荷峰值超过千万千瓦的城市。

  “难以为继”是对日益接近的发展临界点的最好说明!

  深圳人意识到,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深圳率先制定《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2007年市委市政府一号文件下发了《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市的决定》。深圳市市长许宗衡在有关会议上多次强调,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既是中央、省下达的硬任务,也是建设效益深圳、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各级政府、各部门必须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节能减排要作为各级政府政绩考核重要内容,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施全过程节能监管。

  从市委市政府,到学者官员,再到企业界,绿色的思想越来越深入,绿色的脚步也越来越紧凑。在去年底第四届绿色地产论坛上,市建设局有关负责人和有关专家大声疾呼推行节能减排,绿色环保。2008年3月,深圳市政府通过了《深圳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领(2008-2010)》及9个配套文件,其中的一个配套文件是《关于打造绿色建筑之都的行动方案》,其意图就是通过发展绿色建筑等措施,建设生态文明,缩小与世界先进城市的差距,最终将深圳建设成为媲美香港、新加坡、首尔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是一个郑重的宣言,吹响了绿色发展和绿色建设行动的号角。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听了深圳市推行绿色建筑的汇报后高兴地说:“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现在又是绿色革命的先行者。如果深圳人的绿色梦实现了,全国将会掀起第二轮向深圳学习的热潮。”

  中篇:

  绿色建筑面积达

  430万平方米

  绿色建筑:龙岗区横岗振业城

  和煦的春风微微拂过绿色的树,一栋栋白墙蓝顶的房子。这是全国首个在设计规划阶段就通过建设部3A预审的住宅项目,也是深圳市首个获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项目”的大型住宅。振业城项目部的杨海斌站在绿树蓝瓦间,语气间有些自豪:规划设计项目之初,我们就请来深圳建科院进行绿色建筑的策划。在做小区风模拟时,我们果断地“拔掉”一栋房子,因为它挡在风道上,阻碍了空气流通。“损失起码达到1000万,但是我们觉得值得!”

  这个住宅项目,连窗户开启面积,都由风向做导向,来保证充足的自然风;大量使用低能耗玻璃、新型降热材料,以起到隔热作用;太阳能热水器每家必备,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景观水、浇灌用水都是用屋顶上的“槽”收集起来的雨水……采取这些措施后,振业城节能52%,居民倍感舒适,振业城也因此赢得了“出水芙蓉”的美誉。“虽然该项目一期增加投资2500万元。”杨海斌说,“实际上,节能所增加的投资,并没有成为这一项目出售时计算价格的因素,而是振业集团升级换代的需要。”

  绿色建筑:蛇口泰格公寓

  这是深圳建筑节能的另一个标志建筑。招商地产策划设计中心技术负责人同样给我们算了几笔账。“建于十几年前的龟山别墅,现在1栋楼日耗电高达100度至200度,而泰格公寓作为自有物业绝不能模仿。”通过风模拟等手段,泰格重新调整了建筑朝向,通过增加通风口,降低热岛温度;它还采取围护结构的节能措施,如屋顶花园,LOW-E中空玻璃。“我们算过,环境温度每降一度,空调效率提高1%-1.5%。”这个通常为国外常驻蛇口的企业高管租住的酒店式公寓,入住率100%,空调电耗却比同类酒店空调低一半。

  “2007年我们做了一年测算,与一家面积差不多的酒店式公寓相比,我们每年节能200万度左右。泰格公寓这些楼本身的建造成本5000元/平方米,节能项目只增加400至500元,而我们收获的是长达几十年的节能收益。”

  深圳招商房地产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林少斌说:蛇口泰格公寓是个成功的案例。它每平方米的耗电量每年约为40度,仅为深圳同类建筑的三分之一。总体上来说,它每年能节约一二百万度,节能率高达63.7%。“测算结果显示,泰格公寓大概6年就可以收回为节能而增加的投入。”

  绿色建筑:罗湖区金山大厦

  深圳书城所在的金山大厦,曾经因为电耗高而大伤脑筋。该大厦管理处工程部刘信平对记者抱怨说:由于最近几年,除了照明、空调、电梯用电,电脑也越来越多,大厦用电量不断攀升;用电高峰从上午9点持续到晚上9点,也就是说,在书城营业的时间里,大厦一直处于最高负荷运转,频频跳闸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

  这时候,深圳达实公司找上门来推销节能方案。他想:“我们已经满负荷运转,还能节约吗?”达实公司给他们解释:“满负荷不错,但其实大厦的用电大头空调运转是不均匀的,在晚上6点至9点,天气已经转凉,再加上阴雨天等等,它还在满负荷运转,这就像火车头带着马车跑。如果能够让空调根据时段、地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运转,就能节电。”在达实公司的说服下,金山大厦装上了节能设备。如今,这套节能设备装在书城地下负三层的主机房。它类似于家用空调变频器的中央控制系统,外表像一排柜子,毫不起眼。

  不料,让刘信平既佩服又欣喜的是,去年监测一年后,电量已从原来每个月33万度降到现在的25万度左右,节电率达到13.5%。“一年光节电就能节约54万元左右,效益明显。”刘信平告诉记者,“这套系统不仅帮我们节了电,还节了水——以前是空调变压器都是硬启动,轴承两三个月就坏,一年有七八百方水漏掉;现在软启动后大大改善了这一状况。”

  有付出才会有收获!深圳人的大胆创新终于换来了硕果累累。2007年,全市共有32个项目列入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计划,涉及建筑面积430万平方米,投资额130亿元;其中有11个示范项目为国家级示范项目,获得国家财政部专项资助2500万元。招商地产的泰格公寓登上了美国《新闻周刊》,被誉为在环境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中国首座绿色商用建筑”。

  下篇:

  政府指挥的市场奏鸣曲

  采访中记者一直有一个疑问,振业城在建筑节能上增加的投入并不能体现在销售价格上,而泰格公寓是自有物业也没有对外出售,它们之所以做绿色建筑是为了节省运营成本,因此这两处绿色建筑还是不具有广泛的示范效应!那么,企业建造绿色建筑的动力究竟来自哪里?来自市场吗?政府在推行“绿色建筑”中的作为又在哪里?

  一言以蔽之:节能虽好,谁来投资?

  实际上,真正说服用户的,是一种叫EMC(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这是国际上比较先进的市场化节能运作方式——节能公司不仅提供能源诊断,还提出改造方案,提供自行融资改造等一揽子服务,最后从节能效益中分成。达实公司老总刘磅说:“就是我出钱,帮你节能,我从节约下来的效益中分成。”这个以做楼宇智能起家的老总把为新建建筑进行节能策划设计、建造节能和运营管理称为“正面战场”,把已有建筑的节能改造称为“敌后战场”,将公司战略称为“要深入敌后战场,开辟节能根据地”。他之所以敢于战略转移,看到的是EMC的市场前景。

  总部在华强北的深圳嘉力达公司,是深圳最早从事节能服务的企业,也是世界银行给予资金、帮助其进行节能服务的全国第一家企业。公司总经理李海建一直强调“投资服务”——EMC。10年来,嘉力达公司在深圳共做了722个节能项目,如华侨城欢乐谷、深圳血站、深圳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市民中心、会展中心、机场等,“商业、政府和公共建筑,都有我们节能的影子。”经过改造,三洲田项目(东部华侨城)、欢乐谷综合节能潜力提高了20%。

  李海建从事节能服务10年,已深深“陷入这个领域而不能自拔”,他不仅为公司长足发展谋利,而且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节能环保的事业当中:2006年全国人大来深调研节能法修订,他全程参与,并力促节能法第66条写入EMC。记者采访时他正在北京,参与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主持编制《公共机构节约能源条例》以及“政府机构能耗统计指标体系研究”。

  他也在深深忧虑:整个社会建筑节能改造约需2.5万亿元投资,谁来投?没有政策的支撑,企业能够推动吗?一方面是社会巨大的节能需求,一方面是建筑业主本身节能动力不够,怎么办?作为一种投资行为,没有支出科目成了节能服务的障碍,政府项目的最大障碍也在于此。比如一所大学,每年的电费水费都是财政拨付的,能否节能和学校无关,但是节省下来的费用,大学也不能要。因此,他认为,政府在其中必须发挥作用,包括:监管、公示(示范节能需求)、超定额加价、合同能源管理(政府不需要出钱,而是分享节能成果)。而企业作为节能改造最核心的部分,则必须采用市场机制,“对症下药”,提供能源诊断、审计。

  其实,在推行绿色建筑的过程中,这种忧虑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深圳曾组织100多个公务员到国外城市调研,认为:深圳与先进城市相比,各方面都存在差距,而最大的差距是生态环保方面的差距。然而,短板也可以成为跳板,有挑战的地方就一定存在机遇!

  国外从上世纪开始推行绿色建筑搞了20多年,深圳市从2001年开始推行绿色建筑,与国外先进城市绿色建筑的差距只有10年。比起其他领域从落后到追赶的历史都要短,这就是我们的重大机遇。“比起国外,晚了,但我们可以很好地学习、借鉴;比起国内,我们早了,我们一张白纸,所以起点要高。”市建设局有关负责人谈到,将近10年,我们深深体会到,深圳推行绿色建筑已经积累了成熟的经验,这个经验就是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政府主导首先就是立法推动。2006年11月1日,市人大常委会率先颁布《深圳经济特区节能条例》,这是全国第一个节能减排条例,已成为国务院相关条例的蓝本。与此同时,深圳还颁布《循环经济促进条例》、《节水条例》等一系配套法规和规章,使创建有法可依。

  其次是标准先行。有数据表明,预拌混凝土每提高一个标号,每年节约的水泥就达2600万吨。可见标准是多么重要。深圳市制定绿色建筑标准,并逐步用于设计蓝图审核、工程招投标、竣工验收,来规范和引导建筑市场。全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减少10%,根据《深圳市建筑节能“十一五”发展规划》要求,“十一五”期间,深圳要达到所有新建建筑全面严格执行节能50%的建筑节能标准,其中10%的新建建筑达到节能65%的标准,每年10%新建建筑成为绿色建筑,同时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总建筑面积不少于110万平方米。这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约束性指标,这两个指标是强化政府责任的指标。今年3月,市建设局与光明新区管理委员会签署协议,将光明新区列为创建“绿色建筑示范城区”,新区内所有新建建筑将必须采用绿色建筑标准。光明新区这个快速发展中的城区156平方公里,“绿色”将是一个强制性标准,而同样作为建设部示范区的滨海新区也只有30多平方公里。一个区域所有的新建建筑都建成绿色建筑,这是前所未有的。

  三是示范引导。外地同行来深圳参观“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生态建筑”,深圳主人一般都会把他们带到梅山苑去看:这里可以看到屋顶绿化降低室内温度,可以看到太阳能热水器用于居民冲凉,可以看到小区建立的3个人工湿地,用生物降解的方法将生活污水净化,循环使用到浇花、养鱼中去……鱼儿自得地游来游去,屋顶草莓园结出的草莓,带着自然的果香。这一幕,固然是具体而微的绿色建筑成果,但是,更能让深圳人自豪的,其实是绿色建筑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全市共有32个项目列入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计划,涉及建筑面积430万平方米,投资额130亿元,其中有11个为国家级示范项目,招商地产的泰格公寓被美国《新闻周刊》誉为在环境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中国首座绿色商用建筑,深圳还被建设部和财政部列为全国建立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测体系的首批三个示范城市之一。全国批准的第一批太阳能运用示范项目,深圳5个占了全国的五分之一,广东省的百分之百。

  专家指出,建筑的建造阶段所耗能源只占它全寿命周期耗能的二十分之一,大量能耗是在使用过程中用掉的。据统计,深圳有政府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约1000座,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差无几,其耗能是普通住宅的5至10倍,它的面积只占所有建筑面积的4%,耗能却占22%。深圳率先建立能耗监管体系,国家为此特别向我市拨付6000万元,我市已于去年底对全市建筑能耗进行统计、公示,下一步还要制定能耗加价制度、对能耗严重超标建筑进行强制性改造。目前,深圳已经完成了1139栋公共建筑的基本信息统计,开展了50栋公共建筑的能耗统计并进行了公示。

  据深圳市建设局有关负责人透露,深圳将要搞绿色认证(政策导向),今年将推出绿色建筑的分级认证制度,对获得较高等级认证的项目进行一定的奖励。

  政府还采取招标政策来支持绿色施工。如果企业采用绿色技术的,邀请投标;有专利技术的,直接发包,如龙岗体育新城就是由建设局批准直接发包给绿色专利企业的。政府工程预选承包商,要向采用绿色技术的企业倾斜。将来政府还有可能从节省的电费中支付给改造企业,或采用节约分成的办法。

  市场在发挥巨大作用,多年来,深圳不仅发育出完整的节能市场和完整的产业链,而且培育出发育良好的企业。既有进行前期策划、后期监测的企业,如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2000成立的该院,目前完成的策划、监测建筑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其带来的节能效益每年达2亿多元;也有积极参与先行先试的建筑类企业,如招商地产、振业集团等,万科地产于去年成为我市第一个建筑工业化示范企业;还有节能产品优秀制造企业如创益科技、嘉普通等,参与节能改造的成熟企业如达实,从事节能全程服务的企业如嘉力达等等。

  回顾深圳28年的历史,先后经历了三个重要而泾渭分明的发展阶段,分别引发三次革命:第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深圳经济特区在全国率先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我们可称之为“市场革命”。第二次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深圳抓住世界科技革命的重大机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全国科技潮流,实现了生产力的又一次巨大飞跃,这一阶段可称之为“信息革命”。第三次是最近几年,为破解土地、资源、环境和人口“四个难以为继”的瓶颈性制约,深圳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要“舍得投入、舍得时间,舍得声誉”,转变发展模式,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基本途径是实施自主创新和发展循环经济两大战略举措,深圳的决策者喻之为“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目前,上述战略在深圳已初见成效。一次新的革命——“绿色革命”正在孕育之中!

  深圳市建设局局长李荣强说,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50%—60%,创造的经济总量占GDP的一半,建设在整个社会资源总消耗占50%,因此,改变建设领域增长方式,对中国经济发展路向的转变意义太大了,要解决建设发展模式,改革增长方式,必须走出一条新路,这就是绿色建筑之路。绿色建筑不仅是效益之路,可持续之路,而且是生态之路,和谐、人本之路。深圳推行绿色建筑的做法,“再杀出一条血路来”,有可能引领全国660个城市的想法和思路!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