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糊糊”的造价是否也在糊弄人
南京刚改造好一年的汉中门大桥,30多根栏杆裂开了口子。接到投诉后,施工单位不是请专家给大桥看病,而是连夜用胶水将裂口糊上了。这一做法,为即将过去的2009年度增加了一个热门词———“桥糊糊”。>>>相关内容:南京一桥梁竣工1年开裂30处 施工方用胶水“糊” 新造桥梁开缝,已经够雷人了。施工单位“捣糨糊”,简直还可以写入当代城建史。要知道,那可不光是栏杆连接处断开,还有的是整块花岗岩破裂了。看到这幕场景,大概连最外行的外行人,都不能不担心大桥的质量问题。看来,这家施工单位只是略懂桥梁建造,却更擅长于做豆腐。 这些年来,中国已经成了世界最大的施工现场。照理说,如今连跨海大桥都能造,对付一座市区桥梁应当不在话下才对。但有报道称,这一市区桥梁改造工程项目,由于施工难度较大,总计投资了约5000万元。我看了不少该桥的照片,既没觉得这座桥的改造难到什么程度,更不认为整个工程值这个价。 如果说这只是一个外行人的看法,那不妨再提供一组数据以作参考:据相关报道,当地于2006年公开过大桥改造方案,当时预计的投资总额是1500万左右;到了即将开工建设,整个项目的投资总额具体到了个位数,为3912.5万元。这个数字又比目前披露的数据(另有一说为5800万元)整整多出了1000多万。改造一座桥梁为啥要花半个亿,其中的故事想必十分精彩。那些把眼光盯住施工单位的,不妨也抽出点时间关注这个问题,问问看这座桥的造价是否一样也在糊弄人。 这钱要花的对、花得值,那也就罢了。这才不过一年时间,就闹出这么大动静,往后打这走过路过,如何才能让老百姓不心惊肉跳?这座桥以前被称作南京城“最忙的一座桥”,曾创下12小时机动车流量接近4万辆的记录。可改造好才这么点时间,当地建委部门已经又要为这座桥动手术(整改)了。这里头究竟是谁的责任?想想,真为当地老百姓捏把汗啊。 如何惩治施工单位“捣糨糊”是一回事,眼下大桥质量和安全问题却要显得迫切和严重得多。和行政机关的那点面子比,老百姓的生命安全更加重要。所以,现在的根本问题还不在于消除胶水糊桥的“社会不良影响”,而是要赶紧对大桥进行会诊,立即动手消弭安全隐患。当然,这样的话或许会涉及追究一些人的责任或腐败问题,但这总比酿成更大悲剧要来得幸运多了。 施工单位的做法,不过是做贼心虚的表现。但是,花了这么多钱却搞成了疑似豆腐渣工程,问题肯定不光出在施工单位头上。在这种时候,当地纪检监察审计等有关部门应该有工作可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