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重大工程把好核算关
在上海的现代服务业中,起步早、种类多、效益高的科技咨询服务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久前上海表彰了一批在科技咨询服务方面成绩斐然的佼佼者,他们的故事折射出近年来这个行业多姿多彩的新变化。 重大工程的“账房先生” 为重大工程“把好核算关”,以避免“事后倒轧账”可能带来的损失,这是本市科技咨询服务近年来拓展出的一个新领域。 作为2010年世博会永久性场馆之一的“世博中心”项目,工程历时近三年,如此时间跨度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类建筑材料市场价格波动的情况。2007年下半年,在很多人还未察觉的时候,上海东方投资监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敏和她的团队已预感到市场上钢材价格将持续上涨,若按原计划按部就班,不仅会面临材料价格不断上升的成本压力,而且还会影响工程进度,对整个世博中心项目将造成不小的损失。于是夏敏等人通过多方测评,及时准确地对涨价信息进行了预估,最终和建设单位协商后确定方案:用备料款一次性支付施工单位的钢材费用。此举有效控制了造价成本,仅钢材一项就节约30%的开支。 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咨询服务,通常是承接客户的题目,最终给出预算决算的准确数据就行。但在夏敏看来,一个称职的现代咨询服务业者除了做好本职的“看账管账”工作外,还要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市场敏锐性,给予建设单位专业建议,从过去的“按需服务”转变到现在的“主动出击”。 企业的“个性化诊疗师” 为企业提供走出困境的针对性建议是科技咨询服务业的“主业”,近年来,上海科技咨询业根据所咨询企业的不同需求和特点,开拓了“个性化诊断”的服务内容。 去年年底,一家做医疗中间产品的公司虽然手握国际领先的技术和产品,但是市场一直做不大,上海本原企业咨询所所长沈玉龙在对公司调研后发现,这个“书生老板”只懂技术而不会做“商人”,公司连最基本的市场策划都没有。找到企业的“症结所在”后,沈玉龙对产品的市场定位、客户群体、未来走势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做出了一份详细的诊断书。这份诊断在一个月内就立竿见影——增加2000万元订单,相当于全年利润的20%-30%。同时,国外市场由原来做七个产品转做主打一个产品,仅一年多的时间里,企业的业绩就翻了三倍。 城市环境交通的“协管员” 近年来,随着国内各大城市越来越注重环境和生态化建设,科技咨询行业也主动承担起了城市环境生态“协管员”的职责。 2008年,市城建院交通分院王宝辉团队承接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综合交通规划。在构思建设轨道交通时,原先的规划曾考虑采用高架方案。王宝辉团队在对整个生态城的交通需求、道路系统、公共交通系统等作了全面考察后提出,轨道交通采用高架方案与整个生态城建设的初衷相悖,如果改为环境和景观功能更好的地下线形式,虽然造价比高架贵,但生态城的整体效益会增加,包括沿线地块价值和居民生活质量都会大幅度提高,可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最终,主管部门采纳并落实了这一建议。 上海火车站北广场综合交通枢纽的改建方案也是兼顾交通功能和城市景观环境的案例。王宝辉等提出:将人行广场布置在地面层,既可满足人流集散的要求,又能塑造一个环境优美的景观广场;将公交布置在人行广场两侧,以此缩短乘客换乘公交的步行距离;将出租车和社会车辆停车场布置在广场下方的地下空间,能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资源。这一建议后来也得到了采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