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标专家“湿鞋”暴露制度缺陷
最近,合肥市招投标中心“爆”出新闻:7名在业内享有盛誉的评标专家,由于收受投标单位20余万元财物,“帮助”这家公司在多个电梯采购项目中成为赢家,结果触犯了刑律,分别被法院以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判处拘役六个月至有期徒刑二年零六个月。人们在为这些专家感到惋惜的同时,也不禁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得投标单位如此轻松地攻陷招投标评审制度的“城池”? 评标向来是招投标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近年来,在一些地方的招投标中,怪现象层出不穷:有的政府招标采购,采购来的物品往往比非中标产品价更高质更次;有的项目投标,中标者水平之一般令人对其资质生疑;有的公开招标尚未开始,谁中标谁“陪绑”早已知晓。以至于很多项目在招投标合法外衣下,最终“豆腐盘成了肉价格”。所有这些,都与评标专家把关不严有关。 评标专家应是权威与公正的代言人。招投标工作能否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评标专家能否做到客观公正和清廉如水。此次7名专家集体“湿鞋”,身陷“贿赂门”,不仅暴露出一些领域专家道德良知的缺损,更是为招投标这一“阳光操作”的种种制度缺陷敲响了警钟。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但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做好有效防范,做到“不湿鞋”并非是不可能的。合肥市招投标中心有关人员事后分析这起案件时就坦陈,该中心招投标评审制度至少存在四方面漏洞:一是评审专家库人员数量偏少,使得投标单位有能力、有机会通过行贿手段买通全部或较大部分专家。二是评标、投标的两方人员没有真正实现隔断,平时就有利益往来。三是评标办法设置不科学,评审专家打分自由裁量权过大。四是对进入招投标中心专家库的专家疏于监管,没有建立专家评审业绩考核体系。更有业内人士指出,此次事件还暴露出我国政府采购和招投标制度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比如招投标信用体系不完善、失信惩戒机制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等等。 而在如何用制度防范专家名单泄密方面,上海市的做法就值得借鉴。上海市招投标监管部门从去年底开始,研究开发了评标专家语音通知系统,在整个抽取、通知过程中,招标人、招标代理人员乃至监管人员对被抽专家的信息均无从知晓,被抽专家对评标的其他信息也不知情,从而通过高技术信息化手段,尽可能地杜绝以往在评标专家通知工作中,可能出现的评标信息泄密情况。 亡羊补牢,未为晚矣。但愿相关部门能从这一事件汲取深刻教训,对招投标过程中“易做手脚”或可能“暗藏猫腻”的关键环节,不断升级制度“盾牌”,用制度保证评标专家在评审时服从良知,用制度织就不易腐败和不能腐败的“大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