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的反思与实践
摘要: ———首届Holcim大奖赛获奖作品全球巡展报告会侧记 在报告会上,Holcim可持续建筑大奖赛的评委之一吴志强教授热情洋溢地称赞Holcim大奖尽管是全球最年轻的设计行业的大奖,但也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全球大奖。他说, ...
———首届Holcim大奖赛获奖作品全球巡展报告会侧记 在报告会上,Holcim可持续建筑大奖赛的评委之一吴志强教授热情洋溢地称赞Holcim大奖尽管是全球最年轻的设计行业的大奖,但也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全球大奖。他说,2003年成立Holcim可持续建筑基金会是全球建筑行业的一件大事,因为它促进了全球建筑行业的专业人士智慧与技术的交流,开拓了全球设计界更加明确的设计目标,它将深刻影响年轻一代设计师的思考与实践。 亚太地区金奖获得者常青教授成为媒体的焦点。在会上,他详细介绍了其获奖项目的来龙去脉。他说,杭州来氏聚落再生设计(Design for a Clan Settlement’s Regeneration),为调整和复兴现有城市居所提供了一个无需大规模拆除或重建的创新方案。这个项目起源于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设计实验”。当时,在大拆大建,要把河道填掉、把老的街区拆掉、道路拓宽、两边要盖那种行列式的住宅的时候,常青设计小组说服当地政府的主管,停下传统的城市化进程思路。他们切了一块26公顷的土地,里面有最核心的古镇老街,还有老的民居,特别是著名的来氏家族留下来的空间遗产,俗称“九厅十三堂”。这是来氏家族在古镇将近一千年留下的一个遗产,而且里面几乎没有改变,包括居住者,不像很多古镇,比如周庄、同里、西塘、乌镇等,里面以前所谓的“望族”已经没有了,但是在这个镇几乎还都在,所以它是一个绝好的设计实验的例子。设计小组用了三年时间,对这个古镇来氏望族的聚落进行了保护性的设计。这个设计,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就是保住老的建筑和生态系统,即保持地脉,他们把整个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融合起来,把精神的东西保护了下来。第二部分的工作是把新建部分,适合今天生活的新风土建筑插入历史环境中去。在媒体问及常青教授的项目如何实现这次评奖标准中“文脉呼应与美学影响”的问题时,常青表示,在我们这个时代,美学的多元化已到了失去审美价值尺度的地步,但是“来氏聚落再生设计”这个项目,就所面对的环境来说,它是有确切标准的。他说,江南水乡非常相似,一般人去看都差不多,但是每个地方都有不同于其它聚落的特点,而这个来氏聚落有非常显著的、独特的、别人没有的特点,它和其它名镇是不同的,所以设计组做到了修旧如旧,保持原来生态,包括它的水系,临水的建筑等,对于新建的建筑,也主张和而不同,它是不一样的,但是它又是和谐的。究竟怎么不一样,设计组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但这个并不是唯一的答案。常青表示坚信,现在整个国家在讲可持续发展,怎样科学地发展,这个案子和整个国家的政策有某种呼应,这个案子成功以后会对周边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的古镇古村落,对于大城市的郊区郊县的改造产生较大影响。 来自杭州的建筑师王澍和中国西南交通大学王蔚老师也接受了媒体的采访。获得纪念奖的杭州美院的老师王澍的获奖项目是在宁波的一个叫做“五座房子(Five Scattered House)”的项目,他说,中国在走向城市化的进程中,不是发展越快就越现代化,作为一个有想法的设计师,他们几乎从来就是选择性地做项目。他认为他们在不断尝试做一些示范性的建造,“五座房子”就是一个能够适应当地的建造的例子,这样的建造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有很积极的意义。来自成都的王蔚老师也阐述了其“2+2+1住宅”的理念,她说,“2+2+1住宅”,源于这几年在大学的教育当中,对居住空间的一个关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有两个问题需要关注,一个是中国土地资源的问题,尤其是居住用地越来越紧张的今天;另一个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传统家庭面临的结构性危机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在这个获奖方案中得到了较好地解决。在中国怎样用同样的土地占用率能够解决更多的家庭人口居住问题需要通过居住空间的改革来实现。她认为,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相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这个课题是相当突出的。我们传统的家庭结构是非常稳定的,比如说我们常说的四世同堂。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家庭结构受到巨大冲击,在城市生活中,一些年轻家庭脱离了老年人家庭,这在中国人的道德生活中,面临着一种危机,就是我们如何去对待老年人,以及如何面对老年人和下一代的关系。她希望通过这个“2+2+1住宅”的方案,通过不同特色空间的插入融合,使得不同性质的家庭结构能够相互结合又不相互干扰,从而达到中国传统家庭结构的一个回归,并且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加节约居住用地的目的。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