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让城市建筑没有文化沉积
摘要: 建筑文化,是城市的名片。建筑不是孤立的,它们要融合于环境、融合于城市、融合于我们的生活,形成一种有自己独特文化氛围的城市的风格记忆。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建筑市场,但目前城市建筑千篇一律,在总体风格 ...
建筑文化,是城市的名片。建筑不是孤立的,它们要融合于环境、融合于城市、融合于我们的生活,形成一种有自己独特文化氛围的城市的风格记忆。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建筑市场,但目前城市建筑千篇一律,在总体风格上变得缺乏个性,空间视觉紊乱,与城市禀赋、自然环境不协调,一味的“借鉴”照搬西方的现代建筑形式,没有自己的文化沉积。 西方建筑文化风格有自己传承延续的脉络,西方古典建筑中使用的石头材质和现代建筑主义中使用的混凝土间有本质上的传承,这是西方现代建筑的基础。中国则不然,中国古典建筑中的木结构和现代建筑的混凝土结构间在本质上是断裂的,现代建筑在中国没有根。伴随着西方的经济强势的影响,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也占据了统治的强势地位,在这种带有强迫意味的观念输出中,中国的建筑文化也和其它的艺术文化形式一样和自身传统的“撕裂”而被西方的思想和概念“洗脑”。在这种与自身传统文化艺术风格断裂的情况下,我们用外来的观念来观赏中国建筑,用外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中国建筑,也在用外来的模式改变和塑造我们自己的建筑文化。 我们的建筑“拿来”严重,一栋栋所谓现代化的面目相似的大楼矗立在城市中央,许多城市建筑的开发都热衷所谓欧陆风格,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在飞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之下形成了“大生产”的局面,我们的城市变得没有自己的文化沉积,长沙或武汉都是同样的感知。我们不反对学习接受国外先进的技术、理论,但是我们要反对建筑的殖民主义和殖民文化。我们面对涌入的大量国外建筑思想、元素和符号,还是迷茫的跟随。这种迷茫的根源在于概念、主义极大丰富的情况下我们缺乏自己的主流建筑设计思想。我们应该珍视传统建筑文化,要努力发掘传统建筑和建筑传统中可继承性的成分和因素,激活之并吸纳到今天的建筑创作中来,抓住地域特点和文化传承。中国的建筑师对于在中国传统文化、村落民居中探索属于中国特有风格的尝试还不成熟,还没有形成主流的气候,大部分还是如北京的“长城脚下的公社”这样实验性的作品,或者如长沙湘江边的千里水景廊桥这样的景观性概念性的设计。但是,建筑作为艺术中比较实在的形态,不能流于形式主义的空谈,最后还是要落实在有表现力和实用性的作品中来的。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