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外套包裹的潜规则
摘要: 目前世界各国中建筑量最大,又发展最迅猛的,是我国一枝特秀。前进中有些新问题本不足奇。而其中有个令人震惊、疑虑的是铺张浪费之严峻,与违规操作之离奇,混迹建筑设计业中的诈骗者之猖獗,都假借建筑是“艺术”之 ...
目前世界各国中建筑量最大,又发展最迅猛的,是我国一枝特秀。前进中有些新问题本不足奇。而其中有个令人震惊、疑虑的是铺张浪费之严峻,与违规操作之离奇,混迹建筑设计业中的诈骗者之猖獗,都假借建筑是“艺术”之说,制造反科学规律、反经济法则、反中国文化的恶劣设计,诱使我国尚未那么富裕的纳税人“大出血”。为何能以得逞,原因很多,这里有必要一提的是,建筑业有个全球性潜规则:建筑造价越高,则使设计费越多,可能的种种好处费也越大。而用“艺术”的外套包裹起这个潜规则,正是当下的一种“时尚”。 “非理性”废标成然中标之疑 北京中央电视台新厦、北京西长安街的国家大剧院,中标方案都本属废标。按国内外招标有关法规,不符标书规定的控制造价、总建筑面积等项,即为废标。央视新厦原来控制造价50亿人民币,与此相应,建筑总面积中有大量需设置在较低的高层与多层楼中。而中标的库哈斯方案造显然会大超50亿,其勿庸置疑的荒谬有三:一是“门洞”形主楼显著倾斜,再悬出数十米远的10-14层楼的“门楣”。二是违反标书要求,将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全置于两幢超高层建筑中。三是方案明确表示“非理性”破网状结构。此三者无可掩饰的反科学规律,反经济法则的恶之一,是必定大幅度超过50亿的预定控制造价。对此上海有人初估要超额17亿元,即超过50亿约三分之一。而经过“合理化”调整方案后,仍估计需约100亿元,看来决算还可能再超这百亿之巨的总造价。 据说如此荒谬、无知、或蓄意作恶的“先天危楼”的种种问题,只要多花钱,技术上总能够解决。而问题的要害却不在能不能,而是该不该! 不惜代价的偷偷加料加设施……使斜悬巨厦危而不倒,这不正是造价巨增而大浪费吗? 据说此违规方案设计人库哈斯获得的设计费率高达10%之多,如果全归他则10亿元之巨,即使减半也有5亿元。 荒唐的典范 前些明人提出北京的国家大剧院,应由国家永久负担其所需经费,因为不可能市场化经营,成本太过于长大。当年中标的本为废标,大超标书规定的总建筑面积,暴增规模即暴增总造价,加上其他极反常的反科学规律、反经济法则的设计,以至成本暴涨而不能采取市场经济方式经营、使。故有人为主应由国家——纳税人承担经济恶果,填不满的“黑洞”。 主张国家大剧院的经济恶果应由国家——纳税人承担者,举为典范的一个例子是悉尼歌剧院。恰恰又是“物以群分”,那又是严重违背科学规律与经济法则的奢靡建筑。 建成的北京国家大剧院不能投入市场经济运作,而要国家承担使用、维修与折旧的费用,如果为此每年数千万元,甚或上亿元,这巨款“黑洞”有底没底? 北京奥运“乌巢”、“水立方”的造价,幸得北京市坚决砍去一半总投资,而被迫简化,但已经施工的部分也造成不算小的浪费。其中“水立方 ”四都是民屋顶全玻璃站不论超高强的室内混响(回音)及维以保障抗震安全等问题,仅就注定今后是个高能耗、高成、低使用率的建筑来说,也是够大的浪费。 如此无知或居心叵测的设计,居然能以废标的“身份”突破招标法规,骗取暴利,究竟靠什么呢? 最具蛊惑性的借口,便是“艺术”! 堂皇的荒谬传统 欧洲从文艺复兴以来,尤其黑格尔定义建筑是一种艺术之后,扭曲了从古罗马到中世纪或木结构民居等建筑及理论的优秀传统,蜕化为堂皇显赫的荒谬,长期干扰建筑业的发展。 建筑并非艺术,虽兼有审美价值。 艺术纯属精神范畴,不具实用性,可以不受自然科学与经济的制约,也没有环境生态的作用。它只反映生活,反映物质世界。而正常、正宗的建筑本身即生活场所,是生活场的型化,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物质财富。必需全面统筹兼顾生活实用、环境、经济、技术与文化(含审美)诸内在要素平衡中兼有美化。在现代建筑中从伦敦水晶宫,到香港中国银行春笋似的超高新厦,主流是既省经费又优美创新的范例。在欧美建筑师中有两大类,其中主流是埋头实践,不过问理论的大群体,继承了悠久的匠师传统。这主流却在学术上几近于沉默。另一类很少又大体上不实践,或实践少而论说多,在学术上影响大,却多谬论。正是后者搅混建筑理论之水,以便渔取暴利。 借口建筑是艺术以渔利,造成的损害惊人。较新而著名的例子有巴黎篷皮杜中心及悉尼歌剧院。前者玩弄既不必要,又不合理的“高技术”,建成后30年中的维修费已超过当年包括追加过预算的昂贵造价。后例更不合理,非但空间大浪费,而且技术上无知,结构违背科学法则,施工也难,委托英国结构专业设计公司研究十年,大加修改方能实施,而决处蒌预算的十倍。悉尼歌剧院原“帆”方案本已被评审淘汰,仅靠主评委小沙里宁竭力推荐方才实施。小沙里宁也是不负责任的玩家,他设计的纽约肯尼迪机场内泛美航空公司的“鸟”型候机楼,也是决算大超预算。沉在库哈斯央视方案的大力推荐者,主要专家评委(或之一)的矶崎新,也是形式主义者,与库哈斯一同,诱使业主央视大浪费。 说建筑是艺术,实为经济骗局。 从所周知,艺术价值不可能理性定量分析,混同建筑为艺术,则弥散着建筑也不计较经济的理性定量分析的谬误。然而,建筑无论如何,总具有物质财富的性质。而且无论对于国家、企业、家庭、个人,都是巨大的物质性财产,虽兼有审美等文化价值。可见假借建筑是艺术之说实为掩盖挥霍纳税人或其他法人业主血汗资金,谋取设计人暴利的骗局。无论主观动机如何,至少在客观上是骗局。 历史上误称建筑是艺术的原因之一,是中世纪的建筑设计者身份是匠人,实践者没有机会在学术上表述全面真实的见知。另方面,文艺复兴著名的几个设计师,实为雕塑家或画家,其实践既片面肤浅,局限于装饰、样式,在功能类型与结构技术等方面并无突破,其实并未达到哥特建筑、古罗马建筑的水平。而且仅设计教堂、贵邸,大体上资金阔绰,缺乏精打细算,更无投入产出的现代知识。在那个时代,连本身实为雕塑作坊老板、雇成百雕塑师的米开朗其罗,还被贵族富商呼为石匠。他们既受浅狭实践局限,又急于提高社会地位,而竭力挤进艺术家群,诚可哀可叹也。 而黑格尔从他哲学的劣面,又毫无建筑设计实践亲知,闭门思辨,仅以古神庙为据,在其《美学》中妄定建筑是一种艺术。谢林继之诗化谓“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他们挟哲学之权威,插手自己其实无知的建筑学,谬种流传甚广,贻害至今。现已不能不予以揭露、廓清。 夕阳已下的现实在欧洲,丹麦的伍重、荷兰的库哈斯之徒严重缺乏实践机会,和知识的结构性残缺,有其可悲的现实背景。 欧美建筑设计已论为“夕阳产业”,尤以欧洲为甚,特别是在北欧(广义)夕阳已经沉没。许多本未成熟的建筑师,甚至其实无知的学建筑者,蜕变为假设计师型说客。 欧洲自20世纪中期大体完成二战所毁城市重建后,建筑产业久陷低谷。其中尤其北欧,除鹿特丹外,两百多年未受战争破坏(即使被德国占领),又长期人口负增长,极少新建,以致那儿的“建筑师”缺乏实践,又收入微薄。加之20世纪末,北美西欧转型信息时代以来,建筑设计市场被电脑设计软件等一系列信息化产业革命取代,尚需人工设计的所余无几。实践既衰,学术亦虚。建筑师已沦为低薪职业,且失业及改行出局率高。虽然美国、加拿大因大量引进移民,及经济转型成功,建筑产业从二战以来一直兴旺,近年又因IT等业经济泡沫破灭私人投资转向住宅,甚至也出现房地产业泡沫,目前高价离奇居高不下。尽管如此,美欧的建筑设计业仍未振兴,根本上是住宅等已不需建筑师设计。总之,西方建筑师迫于本地市场紧缩,到处寻求出路,纷纷来华开拓,本无可非议。其中许多严肃负责,和富于实践经验的,为我国作出了出色的贡献,如上海金茂大厦设计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又富先进技术与正常合理的结构。深圳的联想集团研究中心,十分朴素、先进、经济,还优化生态环境,造型与内部简洁中饶有情趣,都是很好的例子。同时还有少数西方建筑师中的败类,离开正常途径与健全标准的规则,别出怪招,暗谋暴利,凭空杜撰邪说,往往胡乱套用后现代哲学及其他学科术语,甚至自造怪词,以晦涩冒充深奥,哗众求售,已成当代欧洲建筑学术风气颓废的特征。可悲的是,他们在搬用哲学概念时都大违原意。可是这样也未能改变西方建筑设计业的厄运,只不过三几人成了“明星”,偶然骗得肥酬而已,而所有那些花哨时髦的“理论”,总是依仗黑格尔《美学》的“建筑是象征艺术”的朽谬“定义”。 目前库哈斯、安德鲁骗局的恶果初现,再一次证误了“建筑是艺术”。顺便一提,那个荷兰的库哈斯最近出版新书,自供他设计北京央视新厦的构思,是一对男女生殖器。这如用于他的故乡,有公开红灯区之处,大树一个“性产业”形象,或许不失其实用价值。但公然高耸于中国首都的天空之下,突出天际线之上,作为中央电视台的企业形象,即使在北美、西欧,也不能容忍。这又令人忆起北京国家大剧院设计得安德鲁的话:要把中国传统文化逼到危机的边沿!库哈斯继其后,再如此羞辱中国文化,羞辱中国央视……可忍不可忍? 建筑的“艺术”骗局正在大暴露。 学术上彻底揭露建筑“艺术”骗局,加强建筑学科的科普工作,建设我国自己的学术体系,消除盲目学洋媚外,都是当务之急。同时深入分析各派建筑理论,区分良莠,欢迎海外真正建筑师,拒绝假冒伪劣,也大有必要。只是这些工作不足以立竿见景地管理设计市场。 姑置理论的是非、设计的美丑善恶之夹缠,先集中于可以理性质量分析,可以严格控制的投资额与建筑总面积等的审定监管。完善招标法制,事先公示规模、造价;事后公示中标方案的规模、估价;竣工后公示决算。发挥媒体——公众监督的作用,深化改革开放中的工程技术民主,是强大的力量,也是纳税人的权益。方案评审对造价估算应由有关工程师、经济师事先审查。规模、造价及主要指标、主要技术要求违背标书的事先淘汰,并一一提出责任明确的预审意见,作为专家组评审的前提条件。而且对方案的评审、公示及上报,都必需实用、环境、经济、技术与审美五方面,分项评价,再按事先统一规定的比例,综合总体评价。对废标参评、废标中标都追究法律责任。竣工后或施工中发现的决策失误,也必追究责任。主张应由国家——纳税人永远供养国家大剧院者,以悉尼歌剧为范例。 悉尼歌剧院在施工过程一再追加预算,导致几任市长下台。这类由市政府投资的项目,事先必须市议会审批预算,但并不因此向议会追究责任。而由主建部门的决策人或企业法人负责。同样,我国一些重大项目,如果事先经过人大审批,或又经过高层领导首肯,都不能推卸责任,仍然向直接筹建单位的负责人追究。因为人大、上层只是同意该项目,并不能保障实施过程的突破预算或其他问题。 问题主要出在财政投入的公款建设项目,既未纳入市场经济,经受投入产出的检验,又缺乏严格管理监督,决策者不花自己的钱,经办人更有黑箱暴利的可能。为此急需完善、执行严肃可靠的法规,强化媒体——公众监督。 北京国家大剧院与央视等之前,已有过广东珠海国际航空港铺张浪费到实际破产的教训,目前全国建筑互相攀比豪华、铺张浪费之风甚炽,成为银行坏帐,金融超负荷运行的重要原因之一,与房地产泡沫一起,孕育着令人忧虑的危机。我们只为全球第一的建筑量、迅猛发展、及豪华的现代化振奋,没有一点危机意识是不行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歪风需纠正。“国家兴衰,匹夫有责”,媒体、公众,尤其建筑业同行,大家来关心,国家是大家的!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