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地方动态 北京建筑新闻 查看内容

北京:不老的老建筑

2013-9-4 19:48|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570| 评论: 0

摘要: 时下的北京,新建的、正在设计的建筑五花八门,有本土的、有外来的、有混血儿的,一阵阵喧闹与争论让人有些窒息。忽然发现,有一些建筑,似乎被忽略了,它们静静地存在了很久,尽管建造年代久远了,但是依然精致耐看 ...
时下的北京,新建的、正在设计的建筑五花八门,有本土的、有外来的、有混血儿的,一阵阵喧闹与争论让人有些窒息。忽然发现,有一些建筑,似乎被忽略了,它们静静地存在了很久,尽管建造年代久远了,但是依然精致耐看,传达着不老的精神。作为城市一员,它们完成着承载人类活动的使命;它们因为优秀,永远都不会被遗忘。这时,重新观赏它们,享受到的是难得的清静。 在《建筑师林乐义》一书问世的时候,有三个位于北京不同地段的建筑被再次提起,时过境迁,尽管它们周围不断地变化,但这三个建筑依然风度翩翩,有着非比寻常的魅力。 它们都是已故建筑师林乐义的作品,王府井大街的首都剧场、西长安街的北京电报大楼和东长安街的国际饭店。 建筑师林乐义1937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建筑系,曾赴美深造。他曾任建设部建筑设计院(现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等职,留下了丰富的建筑作品和著作。据书中介绍,上述的这三个作品,不仅获得了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创作奖,还被世界建筑界最具权威的建筑通史之一《弗莱彻建筑史》收录。 当完成了对这三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建筑的回顾时,我发现,建筑师工作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为人类创造新生活,他们用智慧塑造一种场所,承载着一个时期的精神,为人使用、任人评论,当一个建筑师能够做到兢兢业业创造、而无愧于这种创造的权利,那么无论他的作品是大是小,他都是值得尊敬的。 创造好建筑需要好环境 面对风风火火的建设热潮,面临与国际建筑界的“团结与斗争”,中国本土的大型建筑设计院都在酝酿着或大或小的改变,在完成了机构重组之后,“将改革进行到底”成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近一段时间来的头等大事。不同专业设计所和专家工作室的成立打破了以往综合所的格局,实际上为改革的深化做了铺垫。两周前,在深圳举办的“建筑设计峰会”上,总院及若干分院的高层领导深入畅谈了相关内容。 改革的目的当然很明确:将大院已经老化生锈的机制链条翻新重组,让千百人的活力激发出来,自觉而热情地投入建筑设计,将本土建筑师的创造力充分展现,与国际建筑界在建筑设计市场上平起平坐。 本版介绍的三个建筑都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已故总建筑师林乐义的作品,几十年后的今天,院里已经陆续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建筑设计人才,更有不少优秀作品诞生。让大家愉快地工作、幸福地生活是改革倡导者的最终愿望,尽管改革需要经历一个艰辛的过程,见到成效还需磨合等待,但是面对问题勇于改变是让人敬佩的。院长张文成曾经说,中国建筑师要做好准备“与狼共舞”。在这个国内外名家齐聚的舞台上,大家都在努力展现自我,哪个团队最有表现力、哪个团队最有竞争力,我们拭目以待。 建筑师的烦恼 建筑师和工程师在人们眼里一直是高尚的职业,这些能够大笔一挥让平地起高楼的人,能够用头脑改变有形世界的人,在想象中,应该是聪明、敏锐、严谨、友善、富有激情和创造力的,他们用非同一般的耐心勾画着我们生活的空间———多么神气的一群。 实际上,这群人一直没有停止改变,有的经过国有大的设计院“锻炼”,进入了各种小型的设计公司;有的回到学校,希望边研究边实践;有的到国外镀层金,成立自己亦中亦洋的建筑事务所;有的帮助外国建筑师打进中国市场,实现了原始积累却停止了设计;有的变做甲方,指挥着原来的同行。这些改变不为别的,只为找到良好的工作状态,而又没有与自己的梦想完全脱离。 这个时候,一直和新近在国有大型建筑设计院里打拼的建筑师工程师们,也没有停止过畅想,他们希望自己能有响当当的作品,希望自己的付出有所值,愿意在大院的大旗之下有所作为。现实状况如何呢?当深入到他们的工作环境,一些真实存在的情绪和问题呈现出来,工作的状态并不都那么理想,也为自己的房子和车发愁,也纠缠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也承受着论资排辈的困扰,也会因为回报不理想而放弃对完美作品的追求,也徘徊在留在体制内还是另起炉灶的选择之中。 改革能改变这现状吗?藏龙卧虎的大型设计院该用什么办法激活所有人的热情呢?为了有更好的建筑诞生,创造理想的设计环境迫在眉睫。 首都剧场 每次到首都剧场看话剧,都是傍晚,夕阳下的剧场像一个沉稳的长者,随时准备讲述一些故事。很少有人关心过这座到现在依然活跃的剧场是谁的作品,就连建筑圈里的人,也经常被问得目瞪口呆。这是建筑师林乐义的作品,是中国第一座以演出话剧为主的专业剧场,没有演出的时候,剧场前的小广场非常安静,它矗立在王府井大街边,经过的人有着良好的观赏距离。尽管风吹日晒,剧场并不显得苍老,清晰的线条、深凹的方窗、高耸的柱廊,加上中国古建筑中额枋、雀替、彩画等变换而来的细部装饰,永远那么细腻精致。 北京电报大楼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国外建筑师长安街上看下来,颇为一致地认为,这条街上最好的建筑就是电报大楼。1958年9月完工的电报大楼是当年西长安街上唯一的大型公共建筑,作为全国通讯枢纽,电报大楼显示了现代而朴素的风范,让人们备感亲切的整点钟声已经回荡了四十多年。这座建筑立面简洁而优雅,大家对它的感觉都是:耐看。建筑师张开济说:“它具有明显的现代风格,不是单调的方盒子,建成几十年了,也并没有落后于时代。” 奥地利建筑师北京“弄潮” “MakingWaves”弄潮———奥地利新锐建筑师作品展近日在六箱建筑开展,展览将持续到3月3日。 这次活动是继2001年十月在上海举办的奥地利艺术展以来第一次以介绍双方年轻一代建筑艺术为主的活动。此次巡展由yea-architects和Ar-chitectureinProgress协会策划,北京展区与far2000自由建筑报道(www.far2000.com)合作主办,奥地利外交部及文化部以及奥地利驻中国的大使馆及各领事馆也协助并支持。 近年来,欧洲建筑艺术界发展蓬勃,特别是奥地利及其文化中心维也纳聚集了众多有创意,高水平的年轻建筑师。奥地利有着悠久的建筑文化传统,而过去几年、几十年的经验表明,建筑及其环境中的社会生态因素与技术审美上的因素同样重要。也许正因为这种意识,在奥地利出现了一代新的有责任心的建筑师。他们的作品引起国际的注意。可以说在欧洲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像奥地利那样拥有如此高密度、高质量、一流的建筑事务所。 展览所选的作品不仅包含各种不同的对待建筑及其环境的观点,而且阐明环境与建筑的相互作用。建筑就是一道建造起来的风景!这些作品从小而有新意的家庭住宅到国家福利房,到新的奥地利青年建筑设计艺术中的一个很不全面的片段。它们主要展现的是一些细小却独特,以创造新的生活质量为重点的处理方法。 国际饭店 国际饭店比前两个建筑都年轻,建成于20世纪80年代。如今看来,国际饭店依然是北京星级饭店中大气而优雅的典范。据书中介绍,建筑师袁镜身说:它完全打破了方盒子的形状,采用了别致的三叉形,它既有时代特色,又不失中国传统神韵。当年建筑师林乐义对长城、建国等星级饭店均由外国建筑师设计的现象有意见。当他接手这个设计并投入工作的时候,就下定决心建成一座国内自己设计自己建造的优秀饭店建筑。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