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大屋圈定制图高手 宋先生首打热线入选
摘要: 本报前日刊发了《清代大屋征求三维立体图绘制者》的报道后,在读者中引起反响,不少专业制图人士打进本报热线应征。经过遴选,本报将4位最具实力的制图高手推荐给了大屋的收藏者李恩福。李先生考虑后,最终选定最先 ...
本报前日刊发了《清代大屋征求三维立体图绘制者》的报道后,在读者中引起反响,不少专业制图人士打进本报热线应征。经过遴选,本报将4位最具实力的制图高手推荐给了大屋的收藏者李恩福。李先生考虑后,最终选定最先打进电话的宋子石先生为大屋制作三维立体效果图。昨天下午,宋先生与李先生见了面,并对制图计划进行了商讨。 40岁的宋先生在本市一家建筑设计公司工作,专门从事建筑设计模型制作,具有5年的电脑三维立体效果图设计经验。据了解,宋先生是本报的忠实读者。“那天一早我便从快报上看到了这个消息,然后立即打电话报名。” 另外3位应征者也各有所长。59岁的罗宝琪先生多年来一直从事文物的复制、修复及城市艺术品的设计。36岁的杨宏涛先生自己开有一家工作室,专门从事电脑三维立体效果图设计。此外,美院装饰公司的田老师也打来电话推荐其公司设计人员徐军。 看到快报读者如此热情,李恩福非常感动,他请本报代为转达他的谢意。经李先生再三考虑,最后选定了宋先生。李先生表示,选定宋先生的理由是“他是第一个打进电话来的”。 昨天下午,看过大屋的部分实物组装展示及其他零件后,宋子石对大屋的精美设计赞叹不已。他说,为大屋制作电脑三维立体效果图是一件浩大而艰难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想通过电脑将大屋的精美图案纤悉无遗地表现出来,应充分利用摄影技术,将每一个零件摄下来,然后在电脑中进行‘组装’,而我刚好有多年的摄影经历,对大屋效果图的设计工作很有帮助。” 重拼现场拆装秘密已被破解 豪华气派初露端倪 《天津老板买下清代大屋》新闻追踪报道 本报连续报道的清代大屋自6月7日抵津后,经过收藏者李恩福先生和志愿者几天几夜的清扫、拼接,昨天,大屋顶部已现“雏形”。由于这是大屋被拆散后10年来首次示人,因此关于大屋的种种传说显得愈发神秘……应读者的要求,本报记者昨日对大屋进行了独家探秘。 1/3屋顶占了半个展厅 走进大屋的暂时寄居地———某房地产公司的售楼展厅,记者首先看到了一个庞大的“木架”,长12米,宽2米,高约1米,看上去就像一个“大号”屋顶,虽然颜色有些陈旧,但其豪华气派丝毫不减。如果不是李先生的一再肯定,记者很难相信这就是用几天前刚从山海关拉来的那些旧木头拼装而成的。李先生请记者当场查验,果然一颗钉子都没用,所有的零件都能取下来并装上,就像搭积木一样。 李先生告诉记者,其实这只是大屋屋顶部分的三分之一,专业术语称之为“前内轩”,是用来装饰屋顶的,此外还有“坐斗式虾弓梁”和一组同样宽度的“后内轩”。据介绍,此三者共同组成的豪华屋顶,总宽度可达10米。“由于展厅内部空间有限,两旁又被隔成一个个小展厅,能利用的半个展厅空间只容得下大屋屋顶的这三分之一部分。” 李先生兴奋地告诉记者,这个“前内轩”一共需用零件200多个,居然一个都不少。“本来,这些年大屋几经辗转,运输过程中难免丢失一些小零件,没想到会保存得这么完整。” 记者看到,传说中的“坐斗式虾弓梁”就放在展厅的尽头,巨大的坐斗将梁分为三层,每个侧面都可看见精美的雕刻图案,梁的两侧探出饰满雕花的木雕,像极了古代官员的纱帽翅。有专家认为,这体现出大屋主人具有显赫的地位。 据了解,为了这座大屋,李先生卖了一所房子,辞了工作,还搭进了十几万元的积蓄。李先生说:“这些年,不断有人找我买大屋的零件,而我总是用‘站直了,别趴下’这句话激励我自己。如果我的意志稍不坚定,大屋早就被我卖掉了。” 古人留字指点大屋重拼 李先生当初看到这所大屋时,它已经被人拆成零件放在库房里多年了,估计距今约有10年之久。10年前的大屋到底是什么样子,如何才能将其恢复原状,李先生为此可费了不少心思。 昨天,李先生向记者透露了一个此前从未向人讲过的细节。那一年,李先生试着组装大屋,但总是无法成功。直到有一天,他的二哥无意中用水擦了擦大屋的立柱(这是李先生绝对不允许的,因为那会影响大屋的保存),就是这一擦,奇迹出现了,在木柱的红色漆下隐约露出黑色的字迹,好像是“前左二柱”的字样,这应该是古代工匠在拼装大屋前做的标注。李先生兴奋极了,他很快发现,大屋的梁、斗拱等大小零件上也有这样的古人留字。李先生后来便按照这些标注进行拼装,果然一路顺畅。 随后,记者也看到了一些诸如“正左前步”“左边后步”之类的字迹,虽然年代久远,但还依稀可见,使人不禁感慨古人的聪明与智慧。 清代大屋何时显露真容 “这所大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原本是一座深宅大院的大殿,它的旁边还有偏房,因为我收藏的门窗数量远远超过大屋应有的门窗数量。”李先生说,因为大殿的木料考究,被拆迁时保存得相对完整,而偏房则相对用料一般,再加上当初的场地有限,就没有被保存下来。 连日来,由于本报的报道,李先生和他收藏的大屋成了读者们的关注焦点。李先生告诉记者,前几天他乘坐公交车时突然被旁边的人认了出来。“那个青年说:‘您就是收藏大屋的李先生吧,我在快报上看到您了。’说实话,我当时心里挺高兴的。”李先生笑着说,“连日来,不断有人一路打听来到这里,就是为了一睹大屋的真容。” 据介绍,目前,大屋的重建地还没有最终敲定,所以读者何时能见到大屋真容还不可知。不过,李先生肯定地表示,这个日子不会远了。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