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3000户家庭20天内三次停热
哈尔滨市城东新居小区37栋楼、3000户家庭20天内三次停热,使哈尔滨供暖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哈尔滨作为我国纬度最高的省会城市,每年的供暖工作是服务民生头等大事。哈尔滨的供热能不能让人民放心满意?到底存在哪些问题,能不能解决?记者对此进行调研。 有锅炉在用50年代电机 谁也不敢保证不出事故 1月22日,记者来到城东新居小区,居民们心有余悸。徐晓明说:“我们对小区的供热心里一点底没有,给冻怕了。这大冷天谁也受不起冻,期盼政府帮助彻底解决问题。”香坊区供热办管理科张丽介绍说:“小区用的是小锅炉,我们只能先维修,等来年再做长远的研究。但由于附近没有热源,集中供暖短期还解决不了。” 谈起供热事故为何频出,哈尔滨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局长孔庆勋一脸无奈:“供热事故在我们哈尔滨是杜绝不了的问题,不要说站在一级政府的角度,就是站在我个人的角度,我决不想看到任何一户老百姓挨冻。但作为一名负责供暖工作的部门领导,如果让我们立‘军令状’保证不出事故,肯定不敢!哈尔滨每年出一些供热事故,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我们只能努力做到,少出事故、快速处置。” 孔庆勋介绍,哈尔滨城区供热总面积1.8亿平方米,集中供热75%,供热管网2200公里。容易出现事故的主要是老旧管网和小锅炉。近年来改造了510公里管网,取缔了1190个小锅炉。目前还有600多公里老旧管网,790个小锅炉,“小锅炉、老旧管网就像隐形炸弹一样,随时都可能出问题。” 为快速处理供热事故,哈尔滨市成立了8支抢险应急队伍。在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调度指挥中心,记者感受了他们的快速反应、快速救援。为及时发现事故,他们在每个小区,甚至每栋楼都安排了信息员,在一些老旧管网路段都安排了巡查人员。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供热管线抢修是一项非常危险、非常艰苦的工作,应急队员们冒着严寒,跳进滚烫的热水中作业,很不容易。” “供暖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来不得半点马虎。”孔庆勋说:“前段时间发生的几次供热事故,有些事故处理我们慢了点,老百姓不理解是应该的。他们挨不起冻啊,换了我挨了冻都会抗议的!我们有的锅炉还使用着50年代苏联生产的电机,一旦坏了根本修不了。要更换得连锅炉一起换,这一大笔钱企业掏不出,政府拿不起,该怎么办?我们有许多管线已超期服役,就像人老了一样,该出毛病了。” 市民对供暖投诉率下降50% 室内温度能否过18度成焦点 “今年我们供暖工作的投诉率,下降50%,做到这一点已是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最高奖励了。供暖工作费力不讨好,让人人满意,很难做到。我们只能多努力,让群众少提意见,感受变化。”哈尔滨市供热办副主任杨维国介绍说:“供热工作众口难调,但涉及群众利益的事,必须拿出科学的、公平的解决方案。” 今年取暖季,是《哈尔滨市城市供热管理办法》出台实施的第一个取暖季。这个地方法规能否解决问题,能否让人民群众满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要求供热管理部门,做到投诉一起答复一起。以最快的速度解答问题、解决问题。供热管理办法规定的室内温度,必须达到18度以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他们安排工作人员,对有疑义的用户,两小时内必须入室测量。 哈尔滨市许多新建小区由于没人居住,退热的住户很多。以往退热很麻烦,需要履行很多手续。新的供热管理办法,破解了这些难题。杨维国解释:“老百姓方便了、实惠了,但供暖企业为难了。新法规规定退暖用户需缴纳20%的公共取暖费用,事实上这些费用,远远不够维护公共面积的保障。” 极寒天气设备折旧推高成本 欠账或致企业步入死胡同 “今年所有的供暖企业肯定亏损。由于今年是极寒天气,热源被寒气吸走了很多,为保障达到标准气温,多使用了15%左右的煤。公司到目前为止就多用了15万吨煤,比往年多花了1亿多元煤款。”哈尔滨市供热集团总工程师孙志说起企业效益,满肚子苦水。 据统计,哈尔滨供暖企业,今年来盈利约5%左右。由于煤价持续上涨,供暖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孙志解释说:“这个数据是按煤价等成本和收取费用的差价计算的,没有把设备和管线的折旧费用算进来,如果算进去,供暖企业都在亏损。这些账迟早要补上,否则哈尔滨的供热企业会走入死胡同。” “哈尔滨近年来每年对供暖工作投入几个亿,但这些钱,对供热管线改造和供热设备更新,简直是杯水车薪。国家多个部门到哈尔滨调研过,都在制定相关倾斜政策。我们期盼这些政策早点制定出来。”孙志谈道。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