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水利 查看内容

水利“最后一公里”的困惑

2013-8-18 23:49|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460| 评论: 0

摘要: 摘要: 由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毁坏严重,而导致有水引不到田里的情况,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并非个别现象。 由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毁坏严重,而导致有水引不到田里的情况,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 ...
摘要:由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毁坏严重,而导致有水引不到田里的情况,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并非个别现象。

由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毁坏严重,而导致有水引不到田里的情况,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并非个别现象。解决“争水”纠纷,国家在大规模投资兴建水利设施的同时,还要思考如何科学地管理,最大化地发挥水利积极作用。
“君住干渠头,我住干渠尾。君在水中笑,我在土中泣。干旱整一月,高温严相逼。月余君丰硕,我却瘪穗粒。愧对老农汗,相对无声泣!但愿水利兴,粮丰民心怡!”这是安徽省霍邱县乐民米业负责人的解嘲诗,他说,公司流转的水稻,部分因当前干旱缺水造成高温热害、瘪穗,绝收已成定局。
2011年,中央首次将“一号文件”指向水利,表明水利重要地位的同时,也表明了中央对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但在今年夏季的高温炙烤下,曾经破败不堪的小型农田水利施设,在大旱面前仍不堪一击。
高温炙烤下,各地旱情也在加剧。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截至8月14日下午16时统计数据显示,安徽全省在田作物4688.2万亩,受旱面积1525.4万亩,其中,无抗旱条件195.2万亩,受灾人口30.99万人,受灾牲畜10.7万头,目前安徽已启动抗旱三级响应。
虽然是水资源大县,但宿松县仍然成为此次安徽旱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位于该县下游的东洪村等几个行政村,因离渠较远,想浇水也没有办法,因为通往田间的支渠、斗渠已经被淤泥填平,有的甚至被农民夷为农田。
这种由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毁坏严重,而导致有水引不到田里的情况,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并非个别现象。而即便是能够通水灌溉的土渠,运行状况也令人忧心,水的“跑冒滴漏”现象十分突出。这也就直接导致现在农民用水成本的居高不下。
安徽也曾有部门主张水利建设整村推进,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难。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假如整村推进,按目前财力,仅安徽全省轮完可能需要几十年,对于最后轮到的地区而言,几十年水利不投入几乎不可想象。二是在小农经营仍是主体的情况下,整村堆进成本巨大。
对于解决之道,安徽省水利厅农水处处长韦金保认为,解决 “争水”纠纷,我国亦有长江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海河水利委员会等,但实践起来还有相当困难,难就难在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水权、水市场机制。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