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补贴遭商家虚标能效骗补 揭秘造假手段
新一轮家电节能补贴制度的出台,无疑为消费者和家电企业都带来了实际的利益。但正是由于巨大现实利益的吸引,使得有些家电企业能效虚标,骗取国家补贴。 “虚标”背后是巨额利润 据媒体报道,根据空调能效节能补贴标准,企业每销售一台1、2级能效空调,就可以获得国家300~850元的财政节能补贴。2010年6月后,该标准下调至150~250元。财政节能补贴可占到产品最终售价的10%,企业怎么会放弃这部分利润。 除了财政节能补贴之外,虚标本身也能给企业带来利润,尤其是"功能虚标"。在价格战的竞争压力下,家电企业在偷工减料、节省成本的过程中,自然就有可能生产不出连基本国家能效等级门槛都达不到的不合格产品。 加大力度防范骗补虚标 市场人士此前发出警示,应加大对节能补贴政策的监管力度,避免在此前“空调节能惠民”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通过“造假手段”骗取国家补贴的情况再度发生。 李爱仙告诉记者,此次节能补贴政策加强了对补贴产品以及企业的监管,对生产不合格产品、虚标产品能效等级的企业以及编造虚假推广信息骗取补贴资金的生产企业及流通企业和销售网络将给予扣回补贴资金、罚款、取消推广节能产品资格等处罚。在节能补贴政策执行过程中,应加大信息监管和核查力度,防止某些企业弄虚作假骗补。同时还要经常性抽查,防止产品能效虚标,拔高能效等级。对于违规企业予以相应的处罚。 据介绍,如果政策执行期间监管不到位,家电能效评价标识就会被一些企业滥用,给消费者造成困扰和损失。如上一次空调节能惠民补贴政策实施之初,占据市场销售规模70%以上的四五级能效空调库存几乎在短短三个月的过渡期内全部消失,能效虚标现象颇为严重。 节能补贴政策的出台本是为了促进高能效产品的发展,加速检点也的产业升级。如果不能建立严格的节能补贴“骗补”监督机制,则可能适得其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