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绿色建筑到2015年将新增十亿平方米
财政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近日联合《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外发布。 明确将通过建立财政激励机制、健全标准规范及评价标识体系、推进相关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等多种手段,力争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到2015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亿平方米以上。到2014年,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十二五”期间,将加强相关政策激励、标准规范、技术进步、产业支撑、认证评估等方面能力建设,建立有利于绿色建筑发展的体制机制,以新建单体建筑认证推广、城市新区集中推广为手段,实现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到2014年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和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建立高星级绿色建筑财政政策激励机制,引导更高水平绿色建筑建设。对经过审核、备案及公示程序,且满足相关标准要求的二星级及以上的绿色建筑给予奖励。2012年奖励标准为:二星级绿色建筑45元/平方米,三星级绿色建筑80元/平方米。 此外,中央财政还将支持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引导低星级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对符合条件的绿色生态城区给予资金定额补助,资金补助基准为5000万元,并对建设突出的绿色生态城区相应调增补助额度。 意见强调,要引导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优先发展绿色建筑,使绿色建筑更多地惠及民生。鼓励各地在政府办公、学校、医院、博物馆等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建设中,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公益性建筑中开展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试点,力争到2014年,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目前许多绿色建筑核心技术国内仍不掌握 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强调,要提高节能标准,就必须强化激励与约束,既要运用行政手段,从设计图纸审查、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环节严格把关,不达节能标准的不予开工建设、不予竣工验收,对超限额用电的公共建筑实行惩罚性电价;又要研究实施财政奖励,对超过节能标准的低能耗建筑逐步给予财政资金奖励,切实增强加快发展低能耗建筑的动力与压力。 张少春表示,国内发展绿色建筑,还面临产业科技支撑不足挑战。建筑工业化在我国刚刚起步,资源能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明显偏低。王有为也指出,目前发展绿色建筑许多核心技术国内仍不掌握,如大部分热泵压缩机等关键部件还需要进口;产业集中度较低,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新能源建筑应用仍停留在简单直接运用层面,太阳能房、太阳能供热空调等深度利用非常有限。 “实施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中国绿色建筑从起步阶段迈向高速发展阶段,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政府加快节能减排的坚定决心。”在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会长王有为看来,目前中国带有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建筑总面积不足4000万平方米,未来发展绿色建筑空间巨大。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此前预计,2020年前,我国用于节能建筑项目的投资将至少达到1.5万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