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暖通空调 查看内容

每晚下30口井出几十身汗的热力工

2011-11-15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738| 评论: 0

摘要: 11月10日,北京热力集团输配分公司三所四班班长杨宝山在检修现场。    【人物志】 之三十五    杨宝山    岗位:北京热力集团输配分公司三所四班班长    地点:管辖60公里管线,东起德 ...


11月10日,北京热力集团输配分公司三所四班班长杨宝山在检修现场。


   【人物志】 之三十五

   杨宝山

   岗位:北京热力集团输配分公司三所四班班长

   地点:管辖60公里管线,东起德胜门箭楼、西到昆玉河畔巴沟村、南自首都体育馆、北到清华大学

   【心语】

   “供暖是大事,管管道的对管道都不精通,出现紧急情况,咋办?”

   双腿后蹬,身子前躬,双手紧抠冰冷沉重的井盖,屏住气向后一拉,一个井口露了出来,热浪喷涌而出。

   11月9日,海淀黄庄地铁站东南角,知春路上,一处热力管道裂口漏水。虽然裂口极小,但作为北京热力集团输配分公司三所四班班长,51岁的杨宝山说:“这是个良心活儿,得马上修好,要是等到供暖再修,成百上千户就得停暖。”

   热力井口大都在路面上,白天要过车,只好等到夜里再作业。10日零点,漏水处东向西方向的道路被一排反光锥桶封闭。

   检修开始了。

   杨宝山掀开井盖,班里的同事协力抬起鼓风机搁在井口上,杨宝山回身将电线插头插到蓄电机上,鼓风机发动,井里的热浪被加速抽出。

   “井内温度这会儿得有七八十度,必须拿鼓风机吹一会儿才好工作。”凌晨1点,气雾稍散,杨宝山将抽水泵从井口吊下去,旋即,热水从井下抽出。

   热力管线“活地图”

   杨宝山介绍,在北京,四通八达的马路下,有盘根交错的热力管道,而且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个热力小室,“我们每天就在小室里钻上钻下。”

   此次发生漏水的海淀黄庄地铁站管线,是被杨宝山编号为“12”的热力小室,“把与12号小室相邻的7号管线阀门掐断,再把旁边的22号小室管线关闭,把这中间的上百吨水抽干,就能切割换管了。”杨宝山说,7号小室对应的是中关村东街小室,22号对应的是苏州街地铁站小室。

   在北京热力集团输配分公司三所四班的墙壁上,贴着一张管线图,东起德胜门箭楼、西到昆玉河畔巴沟村、南自首都体育馆、北到清华大学,管辖的片区里,有政府机关、医院、学校、宾馆、商厦、居民小区,“这都是他一寸寸画出来的。”杨宝山班里的小付说。

   在这张图上,密密麻麻地标记着“#”号,每个“#”号前有一个数字,代表的就是一个热力小室。“你不信?我们班管近400个小室,哪个地方的小室编号是多少,每个编号对应哪个地方,他门儿清。”小付说。

   “每天像‘长’在井下”

   热力小室小则二十来平,大则上百平方,由于室内并无照明设备,热力输配工只能随身携带笨重的照明设施下井。

   当天凌晨,套上热力输配工橘黄色的标准服,杨宝山带记者从井口顺着竖梯攀援而下,爬下七八米后,双脚踏上操作平台,更闷热的空气扑面而来,呼吸也有些不畅。

   “小心这些管线。”杨宝山用照明设备扫视小室内部,有几根粗约七八十厘米的管道。杨宝山坦言,虽已“在井下工作十多年”,但每次下井,他还是非常小心,“管线上有的地方温度已经上百度,供暖季时,里面的热水足有一百三四十度,一旦赶上管线里的热水泄漏,瞬间就成了水蒸气,人很容易被烫伤。”

   杨宝山用照明灯扫视完管线的一面后,压低身子,将头探过管线下端,仔细检查管线另一侧,又用手紧了紧阀门,之后攀上搁在管线旁的钢梯,去检查排风门。

   杨宝山称,每年11月15日到次年3月中旬的供暖季,是他们“超忙”的时段,不过这其中最忙的又是供暖刚开始的一个月,“只要管线运行开,这一个月不出问题,那这一季北京的供暖也就没问题了。这一个月,我们的人每天都像是‘长’在井下。”

   不到十分钟的检查,记者身上的衣服已完全被汗打透,黏在身上。杨宝山的脸上也是汗津津的。

   检查完,杨宝山带着记者上来,头部刚从井口探出,便被凌晨的寒风吹得打了个寒战,“赶紧穿衣服。”杨宝山嚷着,随手拿起搁在井边的一件大衣披在身上,直接走向下一个井口,“哪有时间再换衣服,每晚都要下三十来个井,干久了,就习惯了,像这样的汗,哪天不出几十身,湿透了就拿衣服裹着,不感冒不耽误干活就行。”

   杨宝山的两个“家”

   杨宝山的四班一共17个人,负责60公里管线、400个小室。2010年,家在内蒙古赤峰的一名合同工生病,杨宝山派人去照顾。剩下的任务摊到其他人身上,杨宝山更是加班加点干,“不在小室里,就在去小室的路上。”

   班里来了新同事,杨宝山都亲自带着下井,从头到尾教,哪是波纹管,哪是排风门,“班里的6个老员工,最年轻的也有40岁,新同事是这个行业的希望,希望能培养出几个。”

   “今天夜里抽5个小时,明天晚上接着抽,管道里的水抽干后,才能修理漏洞。”杨宝山说,早上出门时,他跟妻子请了三天假,“三天后,管道完全修好,才能回去看看。”

   说起妻子和家,杨宝山有满足也有遗憾,满足的是,妻子退休了,孩子的工作也解决了,遗憾的是,无论妻子退休前后,他都无力照看家。

   在杨宝山的另一个“家”——4班的办公室,他这个班长还有个绰号——“炒肝杨”。

   “杨班长的炒肝那是一流。”杨宝山的一名同事说,之前,午饭都是在办公点自己做着吃,“杨班长老给大家做炒肝吃,那味道没得说,其他班的人闻名而来,常会向杨宝山要碗炒肝吃。”

   琢磨供暖那点事儿

   凌晨近4点,留下看护维修的几名工人裹着大衣蜷缩在工程车后车斗里打盹,杨宝山还在观察抽出的水流,“每天琢磨的都是这点事儿。”

   雨季热力小室积水问题,最让杨宝山他们头疼。一遇大雨,有人便拿热力井当雨水井,掀起井盖就往下放水,热力小室就成了蓄水池。

   杨宝山琢磨过解决之道,用他的话说,土办法,他用一张塑料薄膜垫在井盖下,遇路面积水,雨水根本流不进去,“这方法,那会给热力工省了好大事,终于不用整天抽水了。”

   杨宝山的“创意”后来在热力集团输配分公司的好多个班组推广。

   不过,由于怕井内空气不流通,工人下井时有危险,杨宝山的创意最终被废用,但“肯定有好办法,每天还在想。”

   凌晨5点,知春路边的绿化带上落下一层白霜,杨宝山不停地走动着,跺着脚御寒,路灯洒下的暗黄色灯光,打在他头顶上,“习惯了。辛苦点没啥,熬过供暖的第一个月,等运行平稳后,北京这一季的温暖就有了保证。”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