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动物一起玩,在深林里住,这或许是未来的生活潮流之一。信息社会人口巨增,建筑无奈而霸道地侵占着城市日益减少的土地,各种环境、能源问题激发着建筑师的反思:有没有一些概念,可以警示这种趋势的蔓延?……一边完成着必须糊口的工作,一边却瞄准参天大树,计划将居住空间搬离城市尘嚣,导向原始森林,筑在树上!去肆意呼吸新鲜空气!
![](data/attachment/portal/201308/31/021646i402zjs2yyl0c470.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portal/201308/31/021647ab7evw3whvv749tk.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portal/201308/31/021647ozr96e32at22fttt.jpg.thumb.jpg)
像鸟儿、猴子或传说中的野人一样居住在树上?是的。他们的做法虽然如此原始,却富有令人欣喜的启示性。遥想科技尚未诞生的远古时代,这也是最安全的做法。历史轮回时至当代,历经各种居住文明的演变、社会变速发展后又被重新被提及,或许是潮流的循环。总之,需爬上树居住的、最具趣味性、绿色性、生态性的旅居场所——“树屋”出现了。零距离亲密触摸大自然,感知大宇宙,重新找回良好的生态循环,成为了环保主义者以及生态设计师的新实验课题。来看一个已经落成的案例。 立方体树酒店,坐落在遥远的瑞典北部,哈拉斯附近小村庄的森林里。远望过去,看到的似乎不是建筑,像是反射着森林美丽景观和变幻光线的一个大型雕塑,也像一个披着隐身衣的外星来客,内部却有着可供两人旅行居住的奇妙空间。 功能:包括可供两人使用的双人床、一个小厨房和浴室、一间起居室和一个屋顶露台。 结构:单体建筑是一个4米见方的悬空体,内部结构甚至基于风动考虑到弹性链接。连接也极为巧妙,是用若干一半嵌入树干的不锈钢支架竖向排列,伸出树体部分合成群力承接主体结构。 材料:轻量级的铝制结构,胶合板墙体,360度均留出观景窗户,周身不锈钢镜面覆盖。 楼梯:用嫁接的方式植入树干内部,随着树木生长,等待一年后自然成为大树一部分。 道路:当你想出门游玩,沿着自家小路径直即可到达目的地。树与树之间用绳索木板搭成悬桥,形成道路,链接两端。一端是单体建筑,另一端则是当地美丽景观。 规划:规划图上只是勾勒出适合的建造点,在此范围内可自由组合,任凭你想把家建在哪儿,就像鸟儿随意地选窝。此项目控制建筑的数量,将在2010年里完成6个这样的建筑。 生态:将生活必需消耗减至最少,并链接外部服务支持,游客所需物品及服务,将由附近一个专业管理机构提供。最大限度地保护原生态,是建筑者理性的思考,也是开发者、使用者共同的责任。
建筑师是个理性的浪漫主义诗人,迷你的体量几何造型的结构内却有着对居住者亲切的关怀,白色的背景、极简的风格,和满足游客住宿、会客、观景、餐饮、思考的功能。清晨醒来,爬上阳台深呼吸,感受清凉而沁入心脾的森林清香,手捧热茶等待第一缕阳光,多美好。
![](data/attachment/portal/201308/31/021647s29mbbk329pb922t.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portal/201308/31/021648ovsqls6jhvno606h.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portal/201308/31/021648lr38wedfreez6y6f.jpg.thumb.jpg)
建筑师们用特殊的手法满足当代人对原始生态的的渴望,用积极的行动对破坏环境进行反思,我们还是必须提出质疑——人?建筑?生态?可以和睦相处? 侵入动物们的地盘,是否会对他们造成心理伤害? 反射光线是否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污染? 嵌入结构是否会对树体造成内伤? 材料是否可持续回收再利用? 晚上灯光、冬天采暖、饮用水及排水卫生如何解决?可否上网可是年轻人们最关注的。 …… 思考还在继续。 利用大自然的太阳能、风能、沼气,转换能量循环利用,建筑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存的必然选择。把生态技术问题作为解决城市问题、功能问题和建筑美学问题的出发点,生物学家、生态学家、环保人士一起努力,或许可以发明一个可以随着树木一起长大的器官,一些轻松带来又可以轻轻带走的移动树屋,一个和大自然互惠共荣的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