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建筑师合作项目 商业噱头还是文化集成
在10年前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我遇到了很多建筑理论家。当时,我们就谈论到了长城脚下的公社以及矶崎新先生早前的案例。例如1989年在日本福冈,当时即便像Steven Holl这样的建筑大师都还处于作品非常少的时期,矶崎新老先生就将他们请来做了一些建筑群体项目,后来事实证明,这些项目都很成功。 于是我们就在思索是否在中国也能找到这样的一个契合点,作为建筑创新的一种突破。很快,大家在规模,使用以及建筑方式上一拍即合,即有了“建筑实践展”,也就是如今的“四方艺术中心”——由10位中国籍建筑师和10位外国籍建筑师参与的建筑群体。
的确,集合众多顶级建筑师共同参与一个项目在国外似乎并不多见,也有声音认为有噱头之嫌,抨击这一行为的商业倾向。但必须指出的是,项目初期很多建筑师加入时虽颇具潜力却也并非大红大紫。
另一方面,商业噱头对于文化产业来说是需要的。商业能够辅助文化的发展而文化能够提升商业的价值。环顾一些西方的发达国家,文化的支持主要靠私人而非政府。我认为在中国文化也还是要民间支持。好比位于上海浦东的喜马拉雅,便是私人开发商投资文化的写照。在这样的前提下,即便是商业噱头也是值得的。而当那么多的建筑集中在一起,不同国家的建筑师在接受同样的西方现代建筑的前提下给出的不同诠释,亦是一种收藏,单从这点意义上就值得去赞扬了。
除此之外,“四方艺术中心”这类形式之所以能够在中国颇受认可,也与中国市场与受众审美的快速发展有关。 对于中国而言,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几年里,现代建筑的发展已经到了趋于均质且相对饱和的程度。人们期待更为优雅、原创、又能结合传统的建筑产生。而在最近的10年当中,非常多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建筑开始不断出现,其中不乏外国籍的建筑师的贡献。虽然作为建筑师来说,我理解一栋建筑的生命力的重要性,它应该是由很多故事构成。但是对于普通的使用者来说,视觉是五官里最直接的感官。因此在这个十年中,无论是被邀请的国外建筑师还是中国的建筑师,都在这方面越做越出色。也使得使用者的欣赏层次在不断地被提高。可以说“四方艺术中心”的倍受认可正体现了市场接受度与审美的进步。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像轩尼诗X.O这样的世界X.O干邑原创者会选择在此举办“轩尼诗原创X.O臻赏人生荟之视觉之撼”尊享晚宴。
当然,多国建筑师合作的形式也会产生很多的问题,有些甚至耽误了项目的进度。首先是沟通问题,像是与身处墨西哥的建筑师沟通所耗费的时间成本让我们始料未及。再者是建筑规范的不同,中国不那么支持非常细节的设计,于是实现日本建筑师妹岛和世细而巧的设计便是一个难题。为此,业主会花费一周甚至一个月去妹岛的办公室跟着一起设计和实践。
这些过程虽是项目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也是对单一建筑语言的补充。看一栋建筑,好比看一台钟,有的时候看时间,有的时候却只看一根秒针。它是各个层次,各个角度叠加在一起后的一种综合的反映。因此建筑和天气、条件、氛围都息息相关。很多时候,大家选择去看名胜古迹,因为名胜古迹是已经受到了广泛的认可,除了视觉冲击力,会更加想了解它的背后故事,建筑也是这么一回事。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