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于海为:建筑师还是要靠作品来说话

2013-8-30 14:41|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829| 评论: 0

简介:背靠大树,你自己就能成为大树。很多建筑师认为,在国内想要有出人头地的机会,须进入国有体制大型设计院。国有大型建筑设计院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单位,在城市建设这个巨大齿轮迅速运转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庞大的社 ...

背靠大树,你自己就能成为大树。很多建筑师认为,在国内想要有出人头地的机会,须进入国有体制大型设计院。国有大型建筑设计院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单位,在城市建设这个巨大齿轮迅速运转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庞大的社会资源汇聚于这个城市建设机构中,而在这把大伞庇护下的大多数建筑师,借着国有体制大型设计院的优越环境,也为自己赢得了发展的空间。也难怪,国内建筑界能挂上大师称号的,或者经常出入业界重要场合的熟悉面孔,都不外乎来自那几个国有大型设计院。

那么国有大型设计院建筑师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生存状态,在当前许多国内外优秀的独立建筑师团队逐渐掌握了我国大量大型建筑项目设计权的环境下,国际化的设计方法和理念对大院的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国有大型设计院建筑师又该如何面对严峻的挑战?

于海为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有10余年的光景,他对国有大型设计院的变化以及建筑师的状态深有体会:“中国建筑师可能是最辛苦的职业之一,即便是大院的建筑师,也并非大家想象中的养尊处优,和其他体制外的建筑师一样劳心劳力,让我坚持做下去的理由就是不断地在设计过程中寻找快乐,在设计完成后发现价值。”

尚在过程中

于海为在大型设计院工作的这么多年,做出了很多优秀的设计作品。然而,提到建筑理念的时候,他说:“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说有自己的建筑理论,我觉得还达不到那个高度。建筑理论应该是在不断积累和摸索中逐渐形成的,如果做得好,有了20年到30年的工作经验之后,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理论价值体系,这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在工作中,他还是总结出了自己做建筑的一些原则和概念:“每一个项目,从设计开始,到最后交付使用之前,都会有一个严格的评审机制,工作室的所有项目我都会参与其中,就算有些不是亲自做的,也会对质量有一个严格的把控。我对建筑形式的把握和对设计问题解决的能力还是不错的,善于分析问题,善于帮甲方解决问题。现在,院工作室的体制为建筑师们提供了把设计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机会,这也是我今后发展的方向,逐步形成明确的价值观和建筑风格,势在必行。”

其实,作为大型设计院的建筑师,其个人风格的发挥,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受到一些限制,这是体制使然,同时也与项目的类型有关。对此,于海为也表示:“我们承接的项目多是对城市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规模、尺度、类型更广泛的大型项目,比如广电建筑、会展建筑、大型商业建筑、体育建筑等,具有很强的功能性,对预算和工期的要求也很严格,这些客观条件会制约设计中个性的发挥。建筑师这个职业在设计院里面可能不会十分理想化,很少有机会去做带有个性标牌的建筑,更多承载的是社会责任,一个城市整体的品位还是要靠我们这些建筑师去提升。”

说到外形与功能,于海为没有一个特别的偏爱,尽管形式是最终让人看到的一个结果,但在设计的过程中,项目大多还是根据周边城市关系和内部使用功能要求进行设计的,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适合的外形立面,绝不是根据建筑师的个人喜好进行简单复制。

迷茫与瓶颈

实际上,在大型设计院做建筑,很大一部分建筑师的个性会在这个过程中被磨平。如果只把这个行业当成一个谋生的职业,那么高强度的劳动和低成本的设计费用,只会使得建筑师疲于应付。在这样的环境下,毋庸置疑,做精品在一定程度会受影响,创作已经成为了奢侈品。这也正是大多大型设计院建筑师共同面对的困境。对此于海为说:“市场越来越严酷,我们必须采取一定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经验和资源,让环境变得稍微舒服一点,留出一些空间作为创作和提升的平台。”

每个建筑师在设计院都会经历一个过程,可以通过前辈像照镜子一样看到自己的未来:从出生牛犊不怕虎到经过磨练之后的抉择,没有对与错,只有对待问题的态度。有的人选择离开,有的人甘于平庸。还有一种人工作几年之后,发现设计只是在累计繁重的工作量,不停地重复,失去了创业的激情,看不到设计本身质的提升,于是他们在创作上提出更高要求,试图找到突破口。于海为选择了后者,他给自己制定一个标准:不定期出国考察,开阔眼界,刺激自己的创作欲望,及时掌握最新信息,同业内人士经常进行创作思想交流;他还要求自己每年必须保证在完成院里考核数量项目的同时,至少要有一半的项目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在设计的各个阶段进行详细记录,在工作室逐步形成完整的研究型设计方法。

欲进步必先学习,一个好的建筑师一定善于学习多方面的知识,爱好涉猎也会非常广泛,否则眼界就会很局限。可能有人觉得样样通样样松,于海为却认为,庞杂的知识体系对创作和今后的发展都是有好处的。于海为的爱好就非常多,摄影、滑雪、旅游……“我想这些对创作是有益无害的,但这也需要合理调配时间。”

除此之外,建筑师也应有服务意识,但不能事事妥协,要有自己的原则,保持立场一致的前提下,做到彼此尊重。建筑师也要掌握一定的话语权,否则就没有办法在市场立足。于海为颇有感触:“大院的建筑师同政府部门打交道的机会比较多,政府的话语权往往很强,建筑师只是一个弱势群体,有的时候沟通就会比较困难,甚至会争吵,但当你坚持正确的事情时,最终甲方往往会接受,因为你传达给他们的是,你只是想把设计作好,帮甲方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执行合同挣设计费,找到共同利益和目标,这件事就有的商量了。”

理想中的环境

于海为在1999年开始参与设计的福建广电中心到现在还没有建完,可能有人会说这个方案已经过时了,那时候的建筑潮流和现在已经不一样了,于海为却坚信项目建成后依然会是一个很好的作品,真正用心的设计不会那么容易被时间淹没。

另外一个有影响的项目是位于上海青浦的吉盛伟邦家具村二期,这是一个25万平方米包括展览、商业、办公功能的大型项目。由于建筑师在很短的时间内针对业主使用上的复杂要求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展览模式,同时创造性地运用“树城”设计概念,紧扣家具主题。这个概念方案打动了甲方,建筑设计没经过投标直接获得任务的委托,目前项目已基本完成。

已经建成的“北京中间建筑”,是一个集群设计的文化复合项目,于海为负责其中一部分区域的设计,其中有一个小展厅的改造项目,设计过程中对新旧关系的处理作了些思考。建成之后在这个空间里举办了很多艺术展览,反响很好,一些参展的国外建筑师和艺术家对这个建筑的评价也相当不错。

这3个看似偶然的项目,却存在一个共同的必然性,那就是只要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创作环境和条件,建筑师就可以释放出自己最大的能量。现在中国建筑行业发展很快,这同中国城市化的进程速度是有关系的,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建筑产业链的迅速壮大,随之而来的各类建筑也快速地拔地而起,这样的循环只会让建筑师越来越累。欧洲人对待生活的心态同中国是有很大差距的,他们会合理分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不像国内更多的是工作狂,没有时间去思考和慢慢享受生活,这样也是在吞噬建筑师创作的激情。因此寻找一个理想中的创作环境,一直是于海为的期望。

目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了很多的工作室,就是想更大程度地让每个有思想的建筑师去发挥创作积极性,最终建筑师还是要靠作品来说话,当作品表达到了一定高度后,建筑师就会通过感知来找到理论体系,形成自己的风格,寻找到理想的创作状态。于海为正在这条路上不断地寻觅,以期提升和丰满。

于海为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总建筑师、工作室主任。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