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只能传承发展 不可遗忘改变
“适用、经济、美观”这一建筑方针,已走过一个甲子。《中国建设报》3月14日4版整版发表了11位建筑界前辈和精英的感言,使我这个从事建筑设计56年的建筑方针同龄人,产生了极为兴奋的共鸣。
建筑方针“适用、经济、美观”,既简单扼要,又朴实全面地指出了优秀建筑设计的目标和要求,无论是政界和建筑业界,还是房地产业、人民大众都一目了然。60年来,我国的建筑业界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兢兢业业、艰苦奋斗,为建设我们的祖国创造了宏伟的业绩和奇迹。同时,全国和各省市都按照建筑方针的标准,评出了众多的优秀设计。 如今,虽然时代改变了,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但适用、经济、美观这一建筑方针的基本原则,无论何时何地都仍然正确不变。可变的是其内涵和细则,建筑方针可以与时俱进。
例如,前些年到现在,我国先后提倡过环保建筑、生态建筑、健康建筑、节能建筑、低碳建筑、智慧建筑、绿色建筑等,但突出的只是建筑某个方面,而非建筑的全面和整体,当然都不可能代替我国的建筑方针。
这里顺便对“绿色建筑”这一术语做一些介绍和分析。《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称“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按“建筑”的完整含义来看,尚存以下不足之处有待完善:
其一,“绿色建筑”的定义中没有“绿”字,也未提及绿化,尽管一般已建成居民小区中,绿地面积也至少占总用地三成。
其二,建筑的价值由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组成,二者缺一不可。“绿色建筑”定义中只字未提美观。
其三,只写了节约资源,没有提及在设计中应注意降低建筑成本。
其四,节地问题归口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已明文规定总用地面积、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等,建筑师不能改动。
鉴于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应给“适用、经济、美观”六字方针补充细则,具体意见如下:
首先是适用性。这里包括使用功能合理、坚固、方便、安全;采暖空调、采光通风、保温隔音均符合规范;绿化建筑内外增氧排污,维护健康;住宅建筑满足日照要求;网络、通讯设施齐全,逐步实现智能化。
其次是经济性。一是尽量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海洋能、地热能以及土壤源、水源、空气源等可再生能源,低碳减排,改善环境。二是回收废水并制成中水,用于绿化;收集雨水蓄于地下,用于景观水体;选择先进卫生洁具,节约自来水。三是提倡设计标准化、部件工厂化、施工装配化;节约建材,循环使用,降低建设成本,缩短建设周期。四是提倡简洁朴素,反对铺张浪费。
最后是美观性。一是建筑不仅是遮风避雨的房屋,还应成为供人欣赏享受的艺术品。二是建筑的美观要求随其性质、用途、地点、地形、地貌的不同而不同。三是建筑美还包含周围环境美,包括园林绿化、山丘水池、小桥小溪、雕塑连廊等,可利用避难层除消防用房以外的空间、平屋顶和入户阳台作花园,使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四是建筑美的处理手法,以前是巧妙运用自由与对称、重点与一般、无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协调与对比以及形与体、虚与实、色与彩、光与影等组合和布置,在如今仍有参考价值。五是年轻建筑师的审美观随时代发展已发生变化,但中国的新建筑主要是给广大人民群众和建筑界观赏的。一些外国名建筑师在中国设计的地标性建筑,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六是我国的建筑创作应向着现代化、科学化、民族化、大众化的融合努力前进。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蓬勃发展,已走过60年的建筑方针更值得我们珍视、坚持和传承,使其继续成为我国建筑业发展的指导纲领。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宇的话让人印象深刻,鲜明地刻画出我国建筑界发展的侧影,“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建筑业发展也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对建筑的认识进入新阶段,各种各样的建筑流派和思潮不断涌现。我国的建筑设计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建筑设计也出现了片面追求形式和创新求异的取向;片面地将新、奇、特作为建筑创作的方向,不顾使用功能,不管环境关系,更不顾技术、经济条件,将建筑创作流于简单的感官冲击,将技术进步退化为单纯的材料堆砌。更有甚者生搬硬套地将国外新建筑形象和时髦的建筑符号拼接在建筑中,导致很多建筑单纯追求豪华,忽略适用经济。”
鉴于以上情况,笔者呼吁各界应尽快行动起来,在住房城乡建设部支持下,在中国建筑学会组织下,发动全国各大建筑院校、各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公司以及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举办关于建筑方针的讨论。真理愈辩愈明,使建筑方针更加鲜活,在全国得到更好的实施,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同时,各级政府、各相关学会和协会,应定期举办省、市和全国的“适用、经济、美观”建筑设计竞赛,让建筑方针得以贯彻。 总之,“国家建筑方针”和“绿建国家战略”,二者皆很重要且互补。如能双轨并行、高速前进,则国家幸甚,民众幸甚!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