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万生:希望为建筑赋予生命
从最早的建筑生活哲学,到现在提出幸福建筑的概念;从最早开始关注建筑的品质,到现在关注社区内的交流融洽程度,银海地产摒弃一般开发商擅打的概念,潜心关注居住者进门后“油盐酱醋茶”等琐碎生活事,为准备享受和正在享受幸福生活的人们,营造幸福的建筑、幸福的社区。
银海地产为何提出幸福的建筑?幸福的建筑如何打造?5月18日,本报专访了银海地产总经理汪万生。
诠释幸福建筑
生活新报:您认为,什么是幸福?您对幸福的理解是什么样的?
汪万生: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有一点是得到大家一致认可的,就是幸福是不能拿物质财富来衡量的。 我想,幸福感最主要的还是来自于人和人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关怀。一句问候、一次帮助、一个电话、一份思念……生活中有很多小事,都可以体会出幸福,都能让你一整天感受到幸福。
汪万生
生活新报:您认为,什么是幸福的建筑?
汪万生:现在很多人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但是,工作压力、交通问题、食品安全等不幸福的因素使得人们的幸福感却越来越低,也让人和人之间缺少了那一份最纯粹最温暖的交流。
我们希望为建筑赋予生命,希望它和人一样,生龙活虎,喜悦外露。建筑不单是解决居住的问题,人们有很多的时间、很多的生活感受,与自己居住的建筑紧密相关。建筑不应是单一的、冰冷的建筑体,它有民族文化积淀、历史的传承等等,还有很多方面的感情承载。在建筑设计里,设计理念、细节都可以体现出对人性的关怀。建筑设计好、环境营造好、社区配套方便、生活便利性好、文化氛围浓厚,这样的建筑给人的感受是赏心悦目的。
这几年,我们一直坚持社区文化建设,其出发点是希望人们在社区中,相处能更和谐、更融洽。我们希望打造这样的建筑,通过小区的社区建设,能满足人们对教育、文化、艺术、商业等方面的需求。我们有条件往更幸福、更温暖的境界,再迈一步。
细节体现人性关怀
生活新报:与银海畅园一期相比,畅园二期的幸福元素体现在哪些方面?两者之间有没有显着的区别?
汪万生:在二期项目我们会将一期项目中提炼出来的优质元素继续延续。在建筑规划设计、景观营造等方面,在一期项目的基础上,取其优良去其瑕疵。
比如,一期项目建筑外立面上的一些构架,我们认为是美观的装饰,品质感很强,但在交付使用后,业主觉得这些装饰遮挡阳光不实用。二期项目中,我们对这方面的考虑会更充分。银海是较早提出泛会所概念的开发商,我们希望,泛会所能尽可能提供人们交流的空间、交往的场所。在畅园二期,架空层和亭台楼阁等交流场所的设置,会比一期增加很多。
在生活配套、教育配套、商业配套等方面,包括整个道路的规划,与一期相比,二期项目都会有大幅提升。这里会有幼儿园、小学、农贸市场等,以满足入住业主的需求。在商业配套上,公司会拿出一部分商业主动招商。招商的目的是希望能够主动引进一些商业,为小区业主提供便利。
生活新报:银海地产的开发理念,如何跟幸福的建筑结合在一起?
汪万生:银海一直在倡导品质生活。我想,品质不单是建筑质量好,而是从精神层面上能够感受到与众不同的幸福。
做房地产,离不开建筑,要对每一块土地赋予更高的价值,而不单单是冰冷的物件。如同一幅名画,它的背面总有它的故事,承载了很多感情,延续了画的生命力。人亦如此,一旦相互间产生一种共鸣或意识上的一种交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会更生动、更有感情。
银海是较早提出“建筑生活哲学”开发理念的企业。建筑是艺术的一部分,每一栋建筑,都承载着这个城市对文化的传承、历史的积淀,例如在很多好的村落,人们能越来越感受到它的生命力,到现场后,你会感觉得到每栋房子都是自然生长出来的。你能感觉得到,那些自然生长的村落,给人温暖的情怀更多。正是那些人文历史都沉淀很深的村落,更能够给人带来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当然,我们不可能再回到以前的那种村落或那种生活。但是我们有条件、有信心创造出那种能探究灵魂深处的建筑。
对建筑艺术心怀敬畏
生活新报:这种能融入灵魂深处的建筑,你们从哪些方面来考虑?或从哪些方面来打造?
汪万生:银海地产一直秉承对建筑艺术的敬畏之心,因为,每一个建筑都有人文和历史的承载。
建筑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让建筑更鲜活就必须赋予其生命力。我们想通过社区文化的建设,使整个社区更和谐、更融洽。如果我们每做一个项目,都把我们自己放进去,设身处地为业主着想,我们就能把很多问题都考虑清楚。
19年来,银海拥有了很多业主。对于业主的需求,我们都详细研究,并竭力做到最好。我们希望把社区建设成为大家愿意交流、交往,邻里关系更融洽的社区。
对开发商和业主而言,我想,这不是简单的甲方和乙方关系,两者其实是一个共同体。对开发商而言,它是一个横向的资源整合能力,是把业主当成一种合作伙伴的关系,只有业主从居住社区中感受到温暖、幸福,企业与业主才能够双赢,我想持这个理念的企业才会走得更远、做得更大。
生活新报:目前,畅园二期·银海樱花语的进展如何?什么时候会推向市场呢?
汪万生:目前项目正在建设中,预计今年7月份会向市场推售。
七成昆明人 喜欢温暖社区
5月13日,本报联合银海地产共同启动“昆明幸福满意度调查”。很多人通过邮寄选票、传真选票和网络等方式,参与到这次活动中来。截至昨日上午10时,本报收到百余份纸质调查问卷。调查显示,很多人都关注居住社区幸福感的问题。对于幸福社区的界定,七成人将融洽的邻里关系、社区活动丰富等方面,作为幸福社区界定的首选。
此次调查活动启动后,市民通过多种方式参与进来。活动启动当天,来自北市区的张女士,委托其在吴井路上班的邻居,直接到报社送上调查问卷。并通过电话告诉记者,生活的节奏很快,都快忘记什么是幸福的滋味了。通过这次调查问卷,沉下心来,放慢脚步,真正意义上反思什么是幸福。随后,昆明市区、呈贡、嵩明、宜良等地的调查问卷也以信件的方式传递着他们对幸福的解读。呈贡的杨先生称,自己开始关注社区、关注邻里、关注身边的建筑是否赏心悦目,发现生活的琐碎、发现细微的美,这种过程让他觉得“很幸福”。
收集的调查问卷显示,昆明的幸福感深深扎根于很多人心中,民风的淳朴,市民的热心、宽容、不排外,这种气氛环绕着昆明城,幸福的基础外显外露。超过七成以上的读者,更关注所居住社区的温暖感觉。这种温暖来源于邻里沟通是否融洽、社区活动是否丰富等等。
对于本次活动的协办方,银海地产总经理汪万生表示,建筑不单是解决居住的问题,人们有很多的时间、很多的生活感受,与自己居住的建筑紧密相关。这几年,银海地产一直坚持社区文化建设,其出发点就是希望人们在社区中,相处得更和谐、更融洽。 值得提醒读者的是,“昆明幸福满意度调查”仍在进行中,调查问卷的截止时间为5月23日。从下周起,本报将对问卷调查结果等内容综合后进行系列报道,敬请关注本报下周的幸福专题。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