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晔:超前的是思想,稳健的是步伐
有一位建筑师,他的事业起步于80年代初,伴随改革开放的脚步一路走来,从一位出色的技术人蜕变成一位优秀的领导人,他就是刘晔;有一家设计企业,它崛起于建筑行业黄金十年,又在地产的隆冬中逆市前进,为中国的城镇建设留下了笔笔浓墨,它就是九易庄宸。一个充满阳光的上午,我们有幸邀请到了这位九易庄宸董事总经理刘晔先生接受了采访,听他将从年轻时单纯的建筑梦,到风雨岁月留下的哲学感悟款款道来……
● 对建筑创作的执着令他两度踏进天大学堂 《建筑中国周刊》:您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建筑师了,当时建筑师这个职业还不像现在这么普遍。若回顾刚从院校里走出来那会儿,您是否还记得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那时对年轻的自己又是如何规划的? 刘晔:我从小学到大学都很一帆风顺,基本没经历过上山下乡或者工厂务工,所以当时有些想法也很单纯。那时受国家政策“四个现代化”的感召,认为读了建筑学就能为社会创造更多优秀的建筑,所以我一心想要尽早投入工作、尽早产生作品、尽早报效国家,而没有对长远的职业生涯做过太多的规划,这也是为什么我大学毕业后甚至连研究生都没有考就直接回家乡工作了。 《建筑中国周刊》:我们注意到,您1985年在天津大学建筑系毕业,却在2006年取得工程硕士学位,这之间的20余年你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是什么让您重返母校继续深造? 刘晔:这还是跟我这人的思想比较单纯有关。当时总觉得,作为一个建筑师考研还不如直接回到家乡去开展建筑活动。但是从85年毕业到00年的创作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困惑,深感理论知识储备的严重不足。同时,自从担任上河北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以后,我认为院里整体的设计创作水平也有待提高。于是我就和院里商讨,并与天津大学联合开办了一个工程硕士班。随后作为班长的我便在院里招揽了一批建筑学人员,渐渐地石家庄其他院乃至河北规划院也有学员开始加入,最终达到30多人。 现在回想起来,当很多领导都热捧MBA时,只有我选择了建筑学的深造之路。重返天津大学,带着近20年工程实践中的困惑,我又和当年几位老教授进行了交流。这个与众不同的决定不仅给予了我建筑创作中的极大支持,更让我拾回了那些早已模糊了的梦想。 ● 做管理没有让他脱离设计,而是让他站在更高的视角看待设计 《建筑中国周刊》:难怪很多人都说建筑师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职业。然而从技术人员到高层管理,这几乎是国有大院以及所有大中型企业里建筑师普遍的发展模式,当年您对两者间的取舍是否产生过矛盾?是否会对放弃创作的梦想而感到惋惜? 刘晔:记得当时院里找我谈话,希望我担任设计所所长时,我心里冒出的第一个想法是:如果担任了所长是不是就可以在接所里任务时比别人占先,是不是就可以挑选自己喜爱的项目了?然而心里还是会忐忑:因为如果我做了管理是不是很难再分摊精力去做设计,是不是意味着不会再出优秀的作品了? 就在我迷茫的时候,一位副院长给了我启示,他说:“上任管理岗位并不代表脱离了建筑设计,而是走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用一种更高级的方式途径参与到设计工作中。”他的这句话直到我也当了副院长以后才真正体会到了其中的含义。我想这也是需要一定的人生积淀才能感悟到的。 《建筑中国周刊》:现在您身为公司的董事总经理,是如何分配在设计与管理两方面的精力的? 刘晔:所级干部是可以直接参与到项目中去的。在那个阶段,我更多是在担任项目负责人,负责前期概念设计和与客户沟通定案等工作,因此在上海做分院时我也留下了一些与外资合作的作品。而当职位越来越高、接触面越来越大时,人的精力难免就会向管理或经营这类更宏观的方向拓展。 自2000年担任副院长以后,我的工作重心就从单体项目转向群体项目,再转向园区规划、城市设计,换言之,我从一名建筑师升华成了一名城市营造者。到了现在,我每天所关注大部分都是社会、产业、经济、文化等看似和建筑操作关系不大,但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们感受和需求的事物。而建筑恰恰就是为人服务的,如果忽略了人这个主体,那么所有的建筑就会变成我们设计师用来自娱自乐的玩意,脱离了建筑的本质。 ● 要打好品牌战,就得先练好内功 《建筑中国周刊》:关于九易庄宸,我们知道它成立于2002年,经过十年左右的发展已经拥有了近300人的规模,在这里可否和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公司目前的组织架构、业态分布以及项目定位? 刘晔:九易庄宸有两个前身:一个是2002年成立的河北庄宸土木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另一个是我与河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一部分精英共同创办的九易营造设计有限公司。这两家公司在07年10月合并,组成了现在这个新团队,所以真正的九易庄宸只有5岁。 尽管这五年没赶上中国房地产行业最鼎盛的黄金期,但凭借着我们这些建筑师实践梦想的激情、凭借着对当地客户需求精准的把握以及对市场时机的掌握,在2010-2012年之间,我们实现了规模的高速增长,在石家庄周边地区形成了强力的品牌效应。 今年开始,我们将进入第三次创业——开始一个集团化、向一线城市转移的旅程。大家都知道,河北省被京津分割为三个经济区:环北京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和环省会经济区。基于三大经济区的布局以及河北自身的传统业务关系,九易庄宸五年内会实施“立足京津石,服务全河北”的三足布点战略。目前集团母体在石家庄,大概270多人,包括建筑、规划、景观、市政、室内、建设管理等若干个业务方向;而北京则设有一家控股子公司,约30人规模,预计会在上半年获得甲级资质;在天津我们有一家分公司和一家建筑创作公司,分公司规模大约也是30人,团队成员主要来自于当地大型民营设计机构。而五年之后我们可能就会向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品牌发展,把九易庄宸真正打造成一个顶级的设计品牌。 《建筑中国周刊》:正如您所说,品牌管理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不知您是如何看待设计企业间越打越火的品牌战争的? 刘晔:作品是品牌的内涵,如果我们没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实现作品的能力,我们的作品就不可能满足客户的需求或者得到社会的认可,那么品牌也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一味地去做品牌营销,那叫“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因此要打品牌战就一定得先练好内功,让所有的工作都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目标,通过过硬的技术实力和合适的品牌推广,来获得品牌认知度和美誉度。 目前只有5岁的九易庄宸还称不上是一个品牌,才刚刚迈入青少年时期,还在一边长身体一边学知识。确切的说,九易庄宸是一个我们需要去打造的品牌,必须站在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规划它。 ● 他们做了太多在这个阶段还不应该想的事情 《建筑中国周刊》:比较有意思的是,设计企业是一个特殊的组织机构,因为它们的管理团队大多由一群技术出身的建筑师、规划师组成。相对于职业经理人团队,您认为这样的管理团队对企业的整体发展会带来哪些利弊? 刘晔:我先说说建筑设计企业常见的两种模式:一是采用独立运营或者合伙模式的个人事务所或工作室,它的活动开展一般基于建筑师个体,创意和激情是其内核主线,这样的企业往往规模不大;第二种是国内较多的大型设计企业,它必须遵循企业的发展规律,依赖标准化、流程化和现代化的管理制度来推进企业的发展。虽然建筑设计的产品因其独特性、创意性,不一定能够大规模复制,但是生产模式、生产要素却是可以集中生产和复制的。 目前我国大部分设计企业的管理模式还处于较为原始的农耕时代。尽管上海已经有一部分设计企业建立起了内部流水线型作业方式,但仍未形成社会化标准,甚至不能称为工业化模式,所以比起国外在社会共同认可的标准之下,任何事务所之间都可以合作的模式落后了至少几十年。 《建筑中国周刊》:也确实有不少民营设计企业在求强做大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管理模式上的问题,在这里可否请刘总分享一下九易庄宸的战略管理经验? 刘晔:某个行业一线公司的总经理对我说:你们做了太多在这个阶段还不应该想、不应该做的事情。其实每家企业都有不同的发展方式,我们在创立阶段就有着一些不同的想法:把“同心同力、共创共享”定为价值观指导,并且确立了“逐渐吸收技术骨干人员加入股东行列共同创业”的思路,这就逼迫着我们在发展速度、发展模式上做出可持续的定位。 实现一个愿景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我们不可能用短短的几个月实现一个规划,也不会指望几次培训就把组织提升到一个高度。思想超前是好事,行为过于超前是风险,我们会尽力用超前的思想把我们的行为控制在一个非冒进的范围内。 ● 企业只做两件事:造福员工,成就客户 《建筑中国周刊》:相信每个成功的企业都有其独特的核心价值所在,九易庄宸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呢?在人才上公司最为看重的又是什么? 刘晔:人才是智力型企业发展的内在竞争力。对于人才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与公司的价值观一致。我从来不对新人做任何考核,只跟他们交流三观,并传递公司的价值观,以此寻找共同的思想基础。 其次是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每家设计企业里都有一批心存大师梦的人,那么我们就要为他们创造平台,让他们向着大师的水准前进;同时每家企业也存在大批工程师,他们的特点就是按标准完成流水线工作,那我们就要为他们提供平台,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能力。 第三,企业要尽全力帮助人才成长。其实归纳起来企业只做两件事——造福员工,成就客户。相信等九易庄宸进军北京天津以后,我们开放的平台、灵活的集团合作方式会帮助我们获得更强大的人力和团队加入。 ● 利他、坚持、合作——岁月带给他的感触和信仰 《建筑中国周刊》:无论是身为一名建筑师还是一位企业领导,这么多年来您一直与设计行业相伴、与城市建设并行,现在您最大的收获、最深的感触是什么呢?可否有一些建议可以给到我们的年轻建筑师们。 刘晔:“利他主义”是我做工作的第一个出发点,我在QQ签名上写道:真诚为他人着想,倾力帮助他人,付出创造付出,一切利他!因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为其他人活的,不是为了自己。付出、创造不是为了谋求他人对自己的回报,而是为了推动他人都能像我一样为社会付出。 第二是“坚持”。我们对自己的发展过程设想得非常理想化,但是我们面临的艰辛是那些一线公司所无法比拟的。如果不能够以乐观豁达的精神面对挑战,坚守最初的方向和追求,我们无法扛得住从三线地区跨进一线城市所需要面临的各种考验。这也是我创业八年以来最深刻的感悟。
最后也是我们公司基本价值观——平等、尊重、信任、合作、创造、分享。合作是社会的大趋势,任何建筑师的创作都离不开团队,只要和客户合作就离不开社会。索尼的格言是:“我们要建立这样的氛围,里面有愉快豁达的境界,让我们所有的合作者都能在这个平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进而实现自己的个人与社会价值。”我想这也是所有建筑师及团队心照不宣的共同追求吧。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