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尚德破产折射四大困局
在经历了几个月的猜测和议论后,曾经风光一时的无锡尚德终于难逃一劫,进入了破产重整的法律程序,而这家公司的标志性人物施正荣也被传“限制出境”。 尚德宣告破产,自然有施正荣本人“对光伏产业的前景估计过于乐观”的痛定思痛,以及面对海外市场猝不及防的变化,他本人和企业无力抵抗。但本刊认为,除了施正荣对困难估计不足、决策不慎外,也折射出我国光伏等新兴产业在发展中的四大困局。
首先是市场长期在外受人钳制。尚德自成立之初就是一家高度依赖海外市场的公司。2002年的第一条生产线投产以来长达10年里,它的光伏组件90%以上依赖出口。因此,一旦美国、欧盟发起对我国光伏产品的“双反”,就让尚德在海外市场的份额大幅压缩,供求失衡快速恶化。加上我们的产品无法满足内需要求,失败也就是迟早的事情。 其次是过度依赖政府补贴。光伏产业原本是欧盟为发展清洁能源,以政府补贴人为催生的产业。这些国家具有清晰的光伏战略,就是以高额的财政补贴来吸引大量投资者,再逐年下调补贴力度,鼓励光伏产业各个环节的生产商降低成本,最终使光伏发电成本接近于传统能源。 但我国相关职能部门和地方政府在没有了解这一“内幕”的情况下,就水土不服地照搬照抄,从欧盟等国“拿来”这些政策,形成了国内企业对补贴政策的长期依赖,“引导扶植期”被无穷延期,造成了企业对补贴过高的预期。以尚德为例,一方面,当地政府一味鼓励企业扩大产能,没有考虑到海外市场是一个“政策市”,忽视了光伏企业遭遇打压的残酷性。另一方面,在启动国内市场时,又一味追求低价竞标,不对长期亏本销售进行预警。因此,当欧盟等国度过“引导扶植期”进入青春期后,我们的光伏企业依然嗷嗷待哺。 再其次是采取了“一刀切”的信贷紧缩政策导致雪崩。我国四大光伏龙头企业虽然聚集了国内光伏产业最具实力的研发中心和自有品牌,但同样也形成了“伤其一指牵动全身”的格局,一旦尚德趴下,其他龙头企业便闻风而倒。这时侯,银行又采取“一刀切”不愿与光伏产业共渡难关,必然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最后是中小企业发起的恶性价格战让尚德无退路可走。早几年,晶硅光伏组件的价格还由国内几大龙头企业制定,但从2010年开始,全国出现了大量生产组件的中小企业,并挑起价格战,原来的行业联盟土崩瓦解。最典型的案例是,一些中小企业的组件从0.8美元∕瓦,降至当前的0.65美元∕瓦,一哄而起、低端过剩的局面,又让一个刚刚兴起的新兴产业变成了没有优势的传统产业。 可以说,无锡尚德的破产重整又一次说明,从长远角度看,任何一个产业都应该用市场的手段进行调节,而不是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优惠”下,拉郎配地一相情愿发展。 这方面,尚德又成了一个我们不愿看到的失败样本!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