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社区的功能不应仅停留在解决 “住”的问题,还应为居民创造清洁、舒适、自然的最佳生活环境。建设生态社区作为21世纪解决人类居住地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问题的方法,正日益受到重视和肯定。生态学在城市社区规划和建设中的应用为社区研究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或小区都提出将自己的城市或社区建设成 “生态城市”或 “生态社区”,许多政府也将生态建设列为自己的首当其冲的任职目标,有的提出“5年、10年内将×市建成生态城市”,房地产开发商也打“生态”牌。笔者认为生态学的实质是 “研究生命 (生存)与环境 (存在)关系的一门科学”,说穿了还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众所周知,城市是环境与人的综合体,这里的 “环境”可以认为是指城市中除主体 “人”以外的一切 “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现在推崇或者说孜孜以求的所谓生态城市,无非是把作为硬件的“存在”做得好一些,而另外两个方面:一是主体 “人”自身,二是 “人与环境的关系”却往往被忽视,这也是目前生态建设中的一种误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或社区,应该是在加强环境 “存在”方面的建设外,更加重视人的 “生存之道”,倡导天人合一的 “和谐之美”即重视协调人与环境的融会贯通。可见,大凡涉及生态问题,离开人 (生命、生存)、环境、人与环境的关系这三者之一,将是生态美的破缺。
建设生态社区成为发展方向(图片来源:百度)
以生态建设为目标追求生态城市、生态社区均值得倡导,但只满足生态意义上的某个别乃至某些指标,算不上生态城市或建筑,就此意义而言,人们常常提到的绿化、水环境、空气质量等等指标无非是生态城市或生态社区必备的客观条件 (存在),但并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并不是具备了上述条件就可称之为生态城市。因此,严格的讲,当下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或城市尚不多见,许多号称生态城市或社区的 “样板”,大都将必要条件误作为充分条件。从另一个角度看,但凡任何事情总存在质与量两个方面,城市生态也不例外,我国目前尚没有建立完备的城市生态测度指标体系,更谈不上城市生态安全的测度指标体系,因此,判断城市是否生态城市、社区是否生态社区,目前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量化指标。因此 “质”方面的判断更是无从谈起。
不过巴尔顿关于生态系统的判断,即生态系统是否健康的观点,倒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东西。他指出: “一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取决于它是否具备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如果一个生态系统具有活力,能维持它的有机体组织,能产生自适应能力,能从紧张和重压之下很快地恢复系统的机理及功能,那么,我们就说该生态系统是健康的”。
二、生态社区的新理念
社区 (Community)这一名词源于拉丁语,它是由德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唐尼斯 (F.Tonnies)于1887提出来的。他首先将它作为一个社会学的范畴来研究,并认为“富有人情味,有共同价值观点、关系亲密的聚居于某一区域的社会共同体”就是社区。狭义的社区概念是社会生态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单位。R.D麦肯齐在《人类社区研究的生态学方法》中将社区分四类:(1)基本服务社区:如农业村镇捕鱼、采矿、林业社区等;(2)商业社区:在生活资料分配过程中历行次要功能的社区;(3)工业城镇:是商业制造中心工业制造占据着支配其它功能的地位;(4)那些缺乏自身明确的经济基础的社区,在经济上依赖外界其它地区求其生存,并且在商品的生产及分配过程中不负担任何功能。
1. 开发权转换 (TDR)和灵活分区 (FZ)国外一些好的社区规划范例带给业界一些新的规划理念,如 “开发权转换 (TDR)和灵活分区 (FZ)”。关于TDR,J.D西蒙兹认为:由于生态、风景或别的价值,一些土地和水体区域加以保护。认识到这一事实,TDR规则允许并鼓励发展商从那些最初区划时允许的土地开发区,以及生态或景观的敏感区域中转移出来。良好的规划必须首先对资源 (景观、人群、社区)及其一天内的各种人类活动进行考察。好的规划不会始于强加社区的抽象和独断的策划,而是始于对现存条件及机遇等 的认知。L.Mumford 则强调:经济体系最终的检验标准不是它产生了几吨钢、几桶油或几英里布匹,而在于它的最终产品——培养出来的人的好坏及社区整齐、优雅健全的程度。关于灵活分区,主要针对较大地带,只要建成区域可重新达到平衡态,不超过规定与社区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允许在区域内自由安排或进一步研究土地利用和交通图。
深层生态学的技术主张并不意味着要回复到过去(图片来源:百度)
2. 深层生态学 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与浅层生态学 (shallow ecology)是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种生态思想。例如在解决污染问题上,浅层生态学通常利用技术来净化空气和水,缓和污染程度;或用法律把污染限制在许可范围,或干脆把污染工业完全输入到发展中国家。与此相反,深层生态学从生物圈的角度来评价污染,它关注是每个物种和生态系统的生存条件,而不是把注意力集中于它对人类健康的作用方面。它的口号是:输出污染不仅是对人类的犯罪,也是对所有生命的犯罪。
对于社区也是如此,如果一个社区生态系统能在自己的系统范围内实现 “自净”,那将对整个城市系统和自然界的压力大大减小。在社区应用技术方面,目前倾向于各种智能化技术,如智能小区、智能建筑等过多地强调了以人为中心、追求高舒适性的人类中心主义。而深层生态学认为:经济的目的应该是以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大的幸福。降低生活标准 (主要指工业化国家)有利于减少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为积累资源的对抗。深层生态学的这种主张颇类似于舒马赫(F.Schumacher)的佛教经济学。与这种经济模式相适应,深层生态学并不追求技术的复杂化、大型化,且对高技术的未来前景持审慎态度。它主张走中间道路,更倾向于人性化的、对环境有利的技术。适宜技术、软能源道路(soft energy paths)是深层生态学的主要目标。深层生态学认为软能源道路是摆脱能源危机的惟一途径。软能源道路是指 “更有效地利用能源的资源保护,理智地使用非更新能源作为过度燃料,加快发展用于可更新能源生产地软技术”。深层生态学的技术主张并不意味着要回复到过去,恰恰相反,它要 求发展的那些更具人性的和独创性的新技术。可见,深层生态学的这些新理念对于生态社区的规划无疑具有指导与借鉴意义。
3. 生态社区住宅的健康理念
最近,零点调查公司在全国做了一次市场调查,题目是 “你最想拥有什么”,结果超过70%的被访者首先选择了“健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所谓 “健康”就是指人的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据此定义, “健康住宅”不仅仅是房地产住宅A绿化A社区医疗保健,而是指在生态环境、生活卫生、立体绿化、自然景观、噪音降低、建筑和装饰材料空气流通等方面,都必须以人的健康为根本。
健康住宅又称 “生态住宅”,生态住宅不只是绿化,还有,从规划上看,生态小区的总体布局、单体空间组合、房屋构造、自然能源的利用、节能措施、绿化系统以及生活服务配套的设计,都必须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态环境、生命质量为出发点和目标。另外,具体设计上,注重绿化布局的层次、风格与建筑物要相互辉映:注重不同植物各方面的相互补充融合,例如,除普通草本植物外,注重观赏花木、阔叶乔木、食用果树、药用植物和芳香植物等的种植;同时注重发挥绿化在整个小区生态中其他更深层次的作用,如隔热、防风、防尘、防噪音、消除毒害物质、灭细菌病毒等,甚至从视觉感官和心理上消除精神疲劳等作用。而在房屋的建造上,则要考虑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需要,注重节省能源,注重居住者对自然空间和人际交往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