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扎中的城市原点
位于团结街、胜利街、烟台街之间的一片三角形街区,便是今年已经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烟台街区。这里不仅是胜利桥北历史街区中唯一成片保存下来的老街区,也是大连建市后的第一片住宅区。然而,如今这片仅和热闹的旅游景点“俄罗斯风情一条街”一街之隔的街区,被污水形成的道道暗流交错着、被浓重的垃圾气味笼罩着、被面积比老建筑还要大的简易房包围着……,可以说这里几乎是大连市区现存历史街区中破坏最严重、环境最恶劣的。 这片本是大连建市原点的街区,缘何成了这副面孔?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保持着怎样的生活状态?到底是怎样的际遇让它隐去了昔日精致的容颜—— 从“看门人”到“收租客” 沙俄殖民时期,这片街区是政府官员和东清铁路员工住宅;日本殖民时期则住着“满铁”技术人员;大连解放后,产权归铁路所有,住户主要是铁路职工。老住户们回忆,解放初很多房子空无一人,人们怎么也不敢住。最初的住户都是被请来看门的,不收房租,一栋房子只住一户,或者楼上楼下各一户。
杂乱已成街区目前的常态(图片来源:大连日报)
街巷上总有很多玩耍的孩子(图片来源:大连日报) 人心慢慢安稳下来,搬进来的人越来越多。1950年出生的邢玉华记得后来一栋房子住四户比较常见,也有更多的。1936年出生的刘麟奇1953年起就住在光辉巷11号的俄式建筑里,那时楼上住着在造船厂工作的苏联人一家,1956年左右离开后刘家才从楼下搬到楼上,最多的时候住了五户。 几家住一栋楼,也需要各自的独立和私密性。于是开始有住户对房子内部进行改造,搭建砖墙把室内走廊堵住。内部结构的改变与对外观的破坏相比有点小巫见大巫。在外墙上凿洞装个新门,算是满足了独门独户的居住需要;原本的露台都被封堵上,甚至加长、加盖阳台,现在一栋建筑二楼在一楼雨搭上支出的阳台显得异常突兀,似乎随时可能掉下来。这些破坏总体上还算小打小闹,1970年前后开始,陆续不绝搭建的小房彻底改变了整个街区的面貌。 最先出现的是老住户们称之为“干打垒”的房子。所谓“干打垒”,其实就是简易房,没有水、厕所,只通电。有职工没有房子住,铁路就会组织人盖。1938年出生的韩正堂1956年开始住在附近的日本房里,上世纪70年代搬进了“干打垒”。挡路的墙被拆了,硬生生在一层楼上盖了一层,或者在侧面接了几间。就这样,不仅曾经的花园被铲平,建筑的样式也改变了。这些简易房,都有铁路房产编号,很多编号现在仍然清晰可见。 随着最初入住的铁路职工子女慢慢长大,房子不够用了,住户开始自己盖房。一开始需要申请,得到铁路段的同意方可动工,因而很多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盖的小房都有这种小产权。再后来,连申请都不用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盖的小房甚至直接就以出租为目的。一位很是为这种现状感到痛心的老住户,竟然也盖了小房出租,他觉得别人都盖房挣钱,自己不这么做不就亏了吗?据韩正堂介绍,最多的一户竟然盖了20间。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老住户大量搬走,房子被出租给了包括很多拾荒者在内的外来务工人员。韩正堂说曾经近500户的老住户,如今仍然住在这里的已经不足50户。新居民们仍然在继续盖小房,乱搭乱建现象更为严重,有的甚至用木板一夹、屋顶用塑料布一盖就又多出了一间房。他们渐渐成了二房东,和旧居民一样做起了盖房人和收租客,很多房子外面都写着“小房出租”的字样。 拾荒者的大批入住不是没有原因的,胜利桥北街区地处市中心,和烟台街一街之隔就是菜市街,那里有大连最大的蔬果批发市场,由此可以得知街巷上堆得如山高的纸箱子的用途。对拾荒者来说,这里的街巷和院子残留的部分都可以堆放废品,更有着低廉的租金。 俄式庭院式住宅的院落和凤鸣街区、南山街区的日本房相比要大得多,同俄式建筑的整体风格也是相符的,却也给小房的搭建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这也许是这里这种现象极为严重的原因之一。站在一栋俄式老楼二楼的阳台俯视街区一角发现,小房面积远远超过了原有住宅,呈包围之势将老建筑围在中间,老建筑只见面部不见身躯,就这样被小房逼仄着,艰难地喘息着。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