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吊塔都集中在中国,这并不是一个特别夸张的比喻。中国每年10多亿平方米的新建建筑,已占世界开工总量的一半,其能耗占到世界能耗的40%。
虽然中国的城市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为美国的1/3,但不断涌现的高档建筑正逐渐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单位能耗差距——如果赶上美国目前的水平,按照2020年、300亿平方米的恰当估算,则这些建筑每年将消耗3万亿度电,这是目前全国发电总量的 1.5倍。
“既不能不发展,又不能走发达国家走过的发展道路,中国必须走自己的路,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大会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吴志强说。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
控制建筑规模、推广节能技术、引导消费方式、建立合理机制,中国正尽其所能减少建筑给能源和环境造成的压力。
城镇化隐忧
如果对比中国农村和城镇建筑的耗能,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城镇化带来了建筑业的繁荣,建筑耗能与城镇化具有直接的关联。
按照5%~8%的建筑规模增长速度,每年新增10多亿平方米的新建筑,中国建筑拥有量在 2020年将翻一番。城镇化的加速极大改善了人们的居住和工作环境。2005年,中国人均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已经超过香港平均水平;北京、上海、苏州等城市已经达到或超过了日本和新加坡的水平,约40平方米,但与欧美发达国家人均70平方米的规模还有较大距离。
建筑的扩张直接“拉动”了水泥、钢材、玻璃等建材业的快速发展,这些建材已经占到全国商品能源消耗总量的20%。2005年,中国约有55%的钢和70%的水泥用于建筑业中。
问题是,中国过多的人口和不断匮乏的资源使得发展难以为继。
以不断被侵占的耕地为例。1996~2004年,中国城镇扩张所用的土地有一半来自耕地。人均耕地面积也由1996年的1.59亩下降到2005年的1.40亩,6个省市低于联合国公布的0.8亩人均耕地面积警戒线。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更为突出。
|
水资源的状况也不容乐观。按照国际上一般认为的人均水资源量少于1700立方米为用水紧张的国家,中国预计到2030年时,将十分接近这一数字。而从上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中国工业用水总量增加了2倍,城镇生活用水增加了4倍,建筑生活用水目前已占到城市用水的约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