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会的建筑学"与21世纪的建筑设计模式
《北京宪章》在"从传统建筑学走向广义建筑学"一章中提出了"全社会的建筑学"的概念。 笔者以为,这既是对20世纪建筑学发展的一个精当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建筑设计模式的一种良好展望。它至少包含以下两方面含义:一方面,建筑师要参与社会,"建筑发展要考虑到全面的社会--政治背景,建筑师要作为专业人员参与所有层次的决策";另一方面,建筑设计过程也要接受全社会的参与,"(建筑学)必须要创造出日益美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而这有赖于使用者与决策者的参与"。
一、建筑师要参与社会,参与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中所有层次的决策 另一方面,建筑活动本身也是一项扩散性很强的社会经济活动,"建筑物之设计和建造是在复杂的社会、政治网络中实现的",因此,建筑与它所在城市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之间有着割舍不掉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世纪后半叶以来建筑界出现的"回归城市"、"城市中的建筑"等思潮,就是对这个基本事实的一种重新体认。 正因为上述原因,建筑师的任务从来就不是单独设计一所房屋,他除了需要考虑房屋内部的人的活动,他还要关心房屋外部的人和社会的活动;他除了需要关心房屋自身,他还要考虑房屋与四周环境,与整个城市的关系;他不仅要了解城市时尚的变化、他更需要体察城市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环境状况。换言之,建筑师在设计建筑的同时,还在参与设计整个城市的人居环境。从占希腊的"木工长"和中国古代的"堪舆先生",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淇罗、达芬奇等等,建筑师们莫不以此为己任。只是在20世纪以后,由于社会分工愈加深入,专业领域划分愈加细致,才导致建筑学领域开始趋于狭窄和破碎,建筑师也更多地退缩于单个房屋的设计和建造,较少参与整个城市建设的研究与决策。很明显,这是与建筑学本质的综合性和建筑活动的社会性相矛盾的,由此带来的不良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举例来说,目前中国许多城市在市区修建道路时, 往往首先是由市政工程师与政府官员一起进行研究和决策,确定工程是否上马以及道路的走向、红线等要害性指标,然后(有时甚至是工程开工以后)再安排建筑师来进行所谓"街景设计"。殊不知,道路工程是否可行以及道路的走向和红线本身就直接影响街景,而且,它们还必须与城市规划、文物与环境保护,建筑设计以及当地居民的工作生活需求等一起统筹加以考虑,而这些工作都离不开建筑师的参与。试想,当政府仅仅为了满足市政工程要求而决定将一条70米宽的道路笔直地横穿城市的历史街区后,建筑师又该怎样来设计"街景"呢? 由此可见,在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建筑师作为城市环境的设计师,必须更多地参与城市规划建设中各个层次的决策,而不能象许多市民所戏谑的那样只是"最后来给人家擦屁股"。须知,建筑与城市的建设往往是难以逆转的,一旦决策出现失误,给整个城市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恐怕永远都难以"擦"干净。 从目前情况来看,建筑师要真正能够参与决策,仍然有赖于两个方面的发展。一方面,城市规划建设的决策过程应当更加民主和开放,政府要在这方面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建筑师参与决策过程。另一方面,建筑师自身也需要跳出狭隘的"技术--美学"局限,建构"广义建筑学"的思维框架,在宽广的城市社会经济空间中探寻人居环境建设的解决方案。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