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王澍:把世界观种进建筑的大师

2013-8-30 12:45|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317| 评论: 0

简介:他有多重身份:建筑师、艺术家、学者,他被欧洲建筑界称为中国的乡土英雄,他是中国建筑界公认最有文人气质的建筑师之一 他把世界观种进建筑 王澍(图片来源:腾讯网) 22年前,25岁 ...

他有多重身份:建筑师、艺术家、学者,他被欧洲建筑界称为中国的“乡土英雄”,他是中国建筑界公认最有文人气质的建筑师之一

他把世界观“种”进建筑

王澍(图片来源:腾讯网)

22年前,25岁的王澍来到杭州,这个生于新疆乌鲁木齐的西北人对江南的山水一见钟情,从此便定居于此。

上世纪90年代,在中国建筑近乎畸形的繁荣中,很多人都忙着在大兴土木中“淘金”,而王澍和同为建筑师的妻子陆文宇却选择在杭州这座城市里“隐居”了6年。王澍有他自己的坚持,那个阶段的中国建筑发展状态混乱,在非常大量且非常快速的建造情况下,建筑师不会有时间来思考,而他想做的是一个懂得思考的建筑师。

这些年,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历史博物馆、杭州中山路南宋御街、上海世博会滕头馆……出自王澍之手的一个个建筑设计进入了公众的视野,简朴、深沉、隽永、内敛,仿佛踏着人的心律而建,独特而久远。

王澍的思考正在生根开花……

生态之歌——

可循环利用的才是最好的

采访王澍时,他设计的上海世博会“滕头馆”刚建完,这是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北部项目区中,最后一个立项却是第一个完工的展馆。

滕头村是联合国“全球生态500佳”,也是联合国首批“世界十佳和谐乡村”,正因为“滕头馆”是一个与“生态”有关的世博馆,王澍干得特别带劲。

为了表达他的生态理想,王澍用“瓦爿墙”来装饰滕头馆的三面墙体。“瓦爿墙”是用回收的50多万块旧砖瓦做的,这些旧砖瓦都是从宁波的象山、鄞州、奉化等地的大小村落收集来的,有元宝砖、龙骨砖、屋脊砖等,每块砖都超过100“岁”。

做这种瓦爿墙的技术来自于明清时期的浙东,当时由于建筑材料匮乏,普通工匠就采用大户人家弃用的残砖碎瓦砌墙,由此形成了“瓦爿墙”这一民间传统工艺。

滕头馆的北外墙则是用复生材料竹子做的“竹模板墙”,一支支竖条毛竹片全部贴在水泥墙上,乍一看去,就像是一片竹排,清新可人。

用生态材料做建筑对王澍而言已不是第一次。

在做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建筑时,王澍就开始在建筑材料上另辟蹊径了。当时,王澍抛开了新型材料不断涌现的建筑市场,把建筑材料锁定在了旧砖弃瓦这些本已被别人遗弃的“建筑垃圾”上。为建造象山校区,王澍从华东各省的拆房现场收集来了300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瓦片。据说,就因为王澍的大肆收购之举,还曾闹得华东的旧砖弃瓦身价飞涨。

“我一直记得5年前参加日本爱知世博会的那一幕。一开始非常吃惊,放眼看去那届世博会上没有什么千奇百怪的建筑,一切都仿佛相貌平平,运用的材料全是可回收再利用的,所有的建筑都以最小的破坏为承诺。这不是我们通常看到的建筑态度,但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忽然发现这才是建筑真谛。”王澍开始认识到不能再用能源危机前的建筑观来审视当下了,中国建筑完全可以跳开追求建筑表面新奇的某些误区,直接进入生态型阶段。

王澍开始反观自身,他惊喜地发现,传统中国一直运用的是一种以土、木这类自然材料为主的建筑材料,这些材料完全可以被循环使用。

在宁波等地的不少民宅中,王澍甚至还发现存有唐朝时期的砖块。这说明,砖瓦的循环利用在我们这个民族的建筑传统里也是一直存在的。原来老祖宗一直都是讲“生态”的,王澍恍然大悟。

之后,王澍的建筑总喜欢选择扎根于土地的材料,或者选择那些可再利用的旧材料,最大程度地做到生态和节俭。由于从旧建筑上拆来的旧瓦、砖、石,价格只有同类新材料的一半,王澍的每一个“生态”建筑的造价都能从成本上比同规模的新材料建筑省下一半钱来。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