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作品 新建筑 查看内容

岩排溪村

2013-8-30 09:44|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1674| 评论: 0

简介:项目名称:岩排溪村 建筑设计:魏春雨地方工作室(WCY Regional Studio) 设计团队:魏春雨 张光 沈昕 何敏许昊皓 项目地点:中国 深圳 建成时间:2011 年 材料厂商:中山市博力塑胶建材有限公司 摄影: ...

项目名称:岩排溪村
建筑设计:魏春雨·地方工作室(WCY Regional Studio)
设计团队:魏春雨 张光 沈昕 何敏许昊皓
项目地点:中国 深圳
建成时间:2011 年
材料厂商:中山市博力塑胶建材有限公司
摄影:高雪雪

2011 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之“超轻视频村”
2011 年8 月我们受邀参加了“2011 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之“超轻视频村”(以下简称“超轻村”)展览项目,该项目由本届双年展总策展人泰伦斯·瑞莱(Terence Riley)先生亲自担纲策展工作。他确定的“超轻”主题要求建筑师使用尽可能轻的材质,并发挥其最大效用。任务书中引用传奇工程师、理论家巴克明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富有哲理性的提问众所周知:“你的建筑有多重?”直指传统建筑的低效用。“超轻村”要方便组装和拆卸,以便在不同的展场重新安置,不断“游牧”。“超轻村”将在深圳市民中心的上层广场建设完成。结合我们在湖南多年的实践,我们设计了名为“岩排溪村”的结构装置:它既是对岩排溪村的一个现代示意,又是我们对现代桃花源的美好向往,通过它在某种层面上传达传统聚落的现代意义。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超轻村”中“轻”的本质内涵的解读。

一、对“轻”的理解——湘西传统聚落的现代启示
湖南岗地约占1/3,有众多的传统聚落保留至今。如湘北岳阳的张谷英村,湘南江永的上甘棠村,湘中新化的紫雀界以及湘西会同的高椅、永顺的王村、洪江古镇、乾城旧屋、凤凰古城、里耶古镇,湘西南的通道侗族的肇兴大寨,芋头寨等。“湘西”是土家族和苗族的聚居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省西部边陲,属于云贵高原的东北边缘,其北面就是闻名世界的武陵山脉张家界风景区。境内山峦重叠,溪河交错,是典型的西南山区地形。其山地聚落呈簇群及线性形态,蜿蜒迤逦,宛如天成,或绵延或散落,完美地与山川丘壑融为一体。这些年来,我们有计划地对这些聚落形态进行了补充调研,这种调研不是简单的猎奇、采风及收集民俗文化。我们认识到在当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状况下,对传统聚落的生存模式进行社会学及其形态学的研究,肯定会给我们一些现代启示。联想于此,我们对“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用最少的资源占有来营造最大的生存空间,这就是“轻”的意义所在。

二、解读岩排溪村
聚落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使然。聚落自古存在,是一个完整的、自发的、长期不断生长的系统,充分反映当地自然地理、人文环境特征,具有特定的场所精神。岩排溪村位于湖南省古丈县,村落依山而上,周边梯田环绕。梯田、管道、浅丘层层叠叠,宛若天成。村寨安居乐业,民风淳朴,一派桃源景象。岩排溪村是典型的传统聚落形态,村落布局受地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村寨内街道纵横交错,多为利用自然生成的整块板岩铺砌而成,独具特色。层峦叠嶂的梯田形态是人们长期同自然抗衡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生产生活平台,是自然人工化的大地艺术景观。岩排溪村紧凑节地的聚落形态及生产与生活一体化生存状态是一种传统自给自足的可持续方式,是真正的“轻”。至此,我们对“轻”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适宜的生存空间”。这也许就是我们理解的“超轻村”中“轻”的本质内涵。受此启迪,本次结构装置试图探索一种共生原型,能将一种“轻”的模式植入城乡。因此,我们把设计命名为“岩排溪村”。设计通过对梯田形态进行人工化重构,将现状梯田形态同未来生产生活一体化模式有机地嵌套在一起,建筑如同从梯田上生长出来,浑然一体。大地不再是建筑的底和背景,建筑本身成为梯田形态的一种自然模拟和延续,我们称作“现代梯田”。它可以“降落”在不同地形区域,并能很好地适应多种空间场所(如丘陵、山地、水域、城市密集区等)。

三、“岩排溪村”形态特征
“岩排溪村”结构装置可以看做是“现代梯田”在城市广场的一次“降落”实验。它由三个高低错落的体量通过联结体围合而成,内部形成的空腔将三个联结体贯穿成一个整体。大小不均的孔洞按照装置表层的法线方向不均匀排列,并将表皮与内壁贯通起来,光线、景观透过孔洞漫射进来形成光怪陆离的空间效果。每个体量在底部和顶部都是独立的,分别设置独立的出入口。三个体量在中部围合形成一个公共空间——“天井”庭院,这里成为人们交流、派对、游历、休息及思考的场所。

结构装置的特殊性要求材料应具备质轻而高强的特性,为期两个多月的双年展对材料的防水性能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经过多方试验(抗压、抗弯、透光性等)并综合多方面(经济性、切割难度等)的因素,最终我们选用了白色空心半透明聚碳酸酯板作为主要材料。整个结构高约4m,由下至上分隔成62 层,每层板之间用相同高度的垫块进行支撑与分隔。通过金属螺杆把板与垫块串联起来,并在上下两端用金属螺帽固定。为方便组装、拆卸以及人的自由穿越与游历,结构直接锚固在三个可移动的底座上。每个底座安置9 个“万向轮”, 并在四角配备了刹车功能,方便结构装置的固定与移动。由于结构形态的复杂性,我们采用分组、分层支撑的办法,如同“斗拱”一样将力层层分解传递。整个结构装置由389 块形状各异的
聚碳酸酯板(厚度32mm)、2 254 个聚碳酸酯垫块(直径40mm,厚度25mm)、202 根金属螺杆(26 种长度规格,直径40mm)及404个金属螺帽组合而成。

四、“村中城”——“共生”原型
对当今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对立的现状进行质疑与反思,农民渴望涌入城市,而城市人又向往宁静的乡村生活。历史遗留及制度弊端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难以调和。我们通过对湖南传统聚落形态及文化的关注与思考,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地域特征、场所精神的未来新农村建设模式——“村中城”:它是一种新型“城乡一体化”解决方案,将田园生活导入现代空间,畅想一种“可耕作”的城市空间,立体化集约空间使居住、生产、休憩、公共娱乐、集市、祭祀等纳入一种绿色循环体系。它既是一个城市生活田园化理想模式,又是在乡村提供一个容纳现代生活空间的可能性。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