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称三峡工程综合效益或超预期目标
国家审计署7号发布了三峡工程竣工决算审计结果。除此之外,有关部门还将向国务院提交竣工验收报告、第三方独立评估报告。投资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的三峡工程1994年开工建设,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并于2009年如期完成初步设计建设任务。那么,这个世纪工程的质量?是否发挥出了预期的社会效益?它对生态环境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审计署发布的长江三峡工程竣工财务决算草案审计结果显示,三峡工程质量总体优良。对于三峡工程的质量,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厚群也非常有信心: “三峡工程质量始终是在可控状态,施工过程发生的质量问题都得到了认真的处理,所以中国工程院这个评估报告,对三峡枢纽工程质量的总体评价,因为分三期,一期工程是质量良好,二期工程质量总体优良,三期工程质量达到优良。三期工程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任何裂缝,这也是世界上少有的。” 2009年,三峡工程如期完成初步设计建设任务,其中截流、蓄水、发电和通航等主要控制性阶段目标均按期或提前实现。就在第二年,也就是2010年,以及之后的2012年,三峡工程先后两次经受了超过1998年的大洪峰的考验,这两次的流量都超过每秒7万立方米,确保了长江中下游的安全,被视为三峡核心效益的抗洪功能表现突出。对此,三峡办主任聂卫国说:“如果没有三峡工程就不可避免地出现长江中下游全线超警戒水位,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1998年沿岸百万军民抗洪抢险的场面,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长江中下游遭到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是人员伤亡。” 三峡工程的经济效益则主要体现在发电方面。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截止2012年年底,三峡累计输送电量6237亿千瓦时,与火电相比,累计节约原煤2亿多吨,减少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排放。 移民搬迁安置方面,截至2011年底,实际移民搬迁建房人口129.64万,迁建房屋5054.76万平方米;工矿企业、城市(县城)、集镇及文物保护单位搬迁等均按计划全面完成,初步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的目标。 在外界普遍关注的生态环境方面,7号发布的审计结果对库区长江在确保水质、治理水土流失、处理泥沙淤积、保护动植物以及防治地质灾害等各方面的工作予以了肯定。 此前,国务院审议已批准了《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涉及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移民安稳致富,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运行对长江中下游影响区的影响处理,以及能力建设和拓展综合效益六个方面内容。规划期十年,涉及资金1238亿元。 可以说,在争议中开工建设的三峡工程随着竣工结算审计的完成开始步入了“后三峡”时代。它所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正在让更多的人受惠。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厚群表示,三峡工程将长期、安全、高效地运行,“一定会持续,充分发挥它的防洪,发电和航运,以及现在的补水,这样一个综合效益,为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与此同时,三峡工程可能引发的各种问题及影响也会在社会的监督下接受检验。审计署投资司副司长姜江华强调,竣工决算审计不等于为三峡工程的审计画上了句号,“这次虽然是竣工决算审计,但并不意味着为三峡工程的审计画上了句号。将来我们还要针对后续工程、尾工工程,包括资金的使用情况和工程建设管理情况还要实时开展审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