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用工荒”遇上“就业难”
目前正值务工人员离乡来京找工作的黄金时期,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面对企业年后的“用工荒”,农民工却在抱怨“就业难”。 为何供需双方会存在这样的矛盾?有关专家表示,企业用工要求各有不同,而务工人员多数属于技能原生态,在此矛盾作用下,企业“用工荒”和务工人员“就业难”的尴尬局面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加工资仍遇“用工荒” 在北京虎坊桥人才市场外,记者看到了许多举着牌子的招工者和前来询问的求职者。据市场工作人员介绍,虎坊桥人才市场已有近20年历史,很多外来农民工都会来这里找工作,可以说是北京农民工用工行情的“晴雨表”。 不过,相对于人才市场外的熙熙攘攘,招聘馆内却略显冷清。农民工小李告诉记者,不太愿意在招聘馆内找工作,因为仅填表、面试结束回家等通知就需好几天,流程特别复杂。而在人才市场外,一般情况下与企业谈好条件就可以直接工作了。市场工作人员也表示,与去年相比,今年找工作的人要少很多。 在招聘会现场,冶金钢铁、建筑建材、机械制造等多个行业的几十家企业均设摊招聘。记者了解到,不少企业的岗位起薪较去年有所提高,涨幅为10%~20%不等。现场招聘企业给出的月薪大多高于3000元,且多数提出包吃包住,技术性较强的工作月薪为5000元左右。 在一家机械制造企业摊位前,招聘负责人李先生告诉记者,在春节人员流失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企业部分岗位出现了缺口,平均缺口率为30%左右。他坦言,企业给出的月薪为4000元左右,不过由于农民工的流动性大,所以并不为他们提供保险,前来咨询的人确实很多,但企业一天却招不到几个人。 诉求未满致“就业难” 尽管企业开高价来招聘人才,但不少农民工却感慨:“想找份好工作实在太难了!” 来自河南的老张已经在人才市场附近的旅馆住了好几天,每天都会来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工作。面对企业给出的3000元~4000元月薪,老张持怀疑态度。他告诉记者:“很多企业招工时写的工资要高于实际到手的钱。我去年换过好几份工作,原本谈好的都是每个月4000多元,但最后实际到手的只有2000多元。” 他表示,有的企业月薪能达到5000元,但工作特别辛苦。“苦点我倒不怕,关键是有没有签正式合同、有没有上保险。现在找工作,签合同、上保险是必需的,有的企业招聘时说得好,但后来却不履行承诺,所以不能只看薪水。”老张说。 在北京西南城的一座大桥下,经济景气时常有包工头来此雇用建筑工人。但如今,一位年过四十的任姓农民工却在这里陷入沉思。为了省下路费,他没有回家过年,不过他正考虑放弃在外打工,回到内蒙古老家务农。 “北京物价这么高,就算每个月有4000元工资,除去日常生活开支,每个月最多只能寄3000元回家,老家有些工友今年都没有再出来,如果找不到好工作,我就回老家,一个月也有近3000元,但生活成本低得多,还可以和老婆孩子在一起。”他说。 一位经济学界人士表示,农民工觉得找工作难是因为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很高,虽然北京的农民工工资水平比大多数地方高,但除去房租和日常开销,剩下的并不多,而老家待遇水平的提高也让部分求职者放弃了舍近求远的念头。近年来,劳动力输出大省往外输出的劳动力越来越少,这主要得益于当地或邻近省市工资水平的提高,求职者经过权衡,会选择在老家或离家乡不远的城市挣钱。 需提高农民工福利待遇 该经济学界人士分析,造成“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困局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结构障碍。当前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劳动力成本上升,“用工荒”背后是中小企业不容乐观的生存形势,再加上原材料价格上涨、融资难等因素,企业已不堪重负。二是技能缺位。企业用工要求各有不同,而务工人员多数属于技能原生态,在此矛盾作用下,企业“用工荒”和务工人员“就业难”的尴尬局面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此外,农民工的诉求越来越多,他们需要更多的社会保障,但现实却是工作制度不正式,缺乏法律保护等,所以他们更易受到冲击。 “招工难、找工作难是事实,但现在劳动力供给不足,求职者可以有很多选择,企业仅靠提高工资解决不了问题。”该经济学界人士建议,“企业如果想破解‘用工荒’,就应该强化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打破企业人力资源要素瓶颈。如今,劳动力总量减少,人口红利拐点来临,企业如果不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上下工夫,不加快产业升级,改进生产线,提高自动化程度,降低企业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不设法转向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用工荒’将永远是个难题。” 上述人士还认为,面对“用工荒”,企业除了要提高工资报酬和福利待遇外,还要加大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障力度,要从工作环境、住宿环境、饮食标准、企业文化等方面入手,为劳动者营造宽松舒适的工作环境,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增强劳动者的归宿感。只有这样,企业才招得来人,留得住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