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走一条科技发展的道路
还记得上海世博会汽车馆的主展影片《2030,行》中的2030年的交通世界吗?电影中,行驶的车辆在庞大的智能交通系统中,如深海里的鱼群一般快速地游动着,人、车与自然和谐相处。20年后的交通梦想能否照进现实?我国目前的智能交通走了多远,还能走多远? 5月31日,2012年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又称京交会)的分论坛——“中国国际城市智能化技术与服务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在会上,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智能交通与基础设施为主题,对如何利用智能交通缓解城市中人们出行压力进行了讨论,还就智能化的车路协同、车联网等新兴科学技术进行了探讨。 智能化缓解交通压力 据了解,目前中国的汽车产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一。然而,随之而来的交通拥堵、碳排放量、安全能耗等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了我国社会日益关注的焦点。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拥有私家车,但是如果没有很好的智能交通和公共交通系统建设,我国交通问题将面临很大的挑战。 由于人口变化与城市化进程给交通、运输领域带来的巨大挑战,城市交通拥堵是目前各大城市正在或将要面对的棘手问题。西门子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贺钧表示:“必须亟待通过科学技术上的解决方案给城市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物流、人流方面的切实可行的系统,并能够通过这个系统,智能化的把各个现有的交通要素统一到一个交通网络当中,实现安全、有效、快速的运输结构,这是为我们解决目前交通、物流等问题的一个方案。” 用科学技术上路 实际上,智能交通体系实施需要很多的技术作为支撑。清华大学教授李克强认为,目前智能交通的一个很重要的创新就是车路协同,它利用通讯技术获得车和车、车和路之间的数据,通过这些数据进行再分析判断,然后得出结论:车辆应该是什么状态,怎么执行。车路协同就是通过获得丰富的信息,让车辆的行驶状态更加准确,从而对汽车进行安全的控制,以便达到更好的行驶效果。他还强调:“我们需要有大量的技术,特别是在轨道交通方面,以及信息通信和交通基础设施方面,这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高质量的体系”。我国车路协同技术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据清华大学张毅教授介绍,科技部2011年设立的国内首个“863计划”的主题项目的题目是智能车路协同关键技术研究。目前,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牵头单位有10家,包括国家ITS研究中心、重庆长安汽车。其中,重庆长安汽车为实验提供汽车,并进行道路测试。 他还表示,这个项目最重要的有3个特点:第一,通过建立无线通信平台,可以同时支持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的任何车辆间的信息交互。第二,能够控制行驶中的车辆被动与主动安全,能将驾驶员与行人的安全考虑进去。第三,在路上的任何车辆,无论是任何时间,只要汽车运行了,无线通信平台都可以获得车辆的各种信息,包括运行状态、周边环境状态等。此项目研究成功之后,这将对交通管理产生革命性变化。“我们目标就是在明年完成典型应用的实车展示,希望在明年年底可以给大家一个展示的系统。”他说。 张毅指出,在下一步智能交通领域的发展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很重要。其中,包括运输网络的监管、信息服务、安全、生态、综合交通服务,还包括了车路合作系统。 技术创新需借鉴但不盲从 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副理事长王笑京认为,对于国际上智能交通发展趋势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但中国要走自己的路。“我们在学习国外这些经验的时候,要特别的注意,中国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文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国外有着千差万别。我们是要借鉴,但不是盲目的盲从。”他说。 他还表示,智能交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正面的,智能交通未来10年的发展要从以前管理领域为主向为出行者服务的领域转变;从效率优先为主向效能、安全、生态并重转变;从以前借鉴国外经验做一些技术跟踪为主向自主发展技术创新转变。 “以前10年,或者说15年,我们主要是技术应用,目前大部分科技项目还正在研究;未来,我们应该向技术应用和资本引领为主,这是对智能交通领域研究的一个大的变化。这些技术应用可能在一两个月内会正式公布。”王笑京介绍。 “我们和信息产业签署了战略协议,希望我们的产业界和通信技术界能够在我们未来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新兴战略产业的引导下,能以智能交通作为一个切入点,为我们国家新兴产业提供相应的土壤。”王笑京对智能交通给予了希望。他表示,目前我国高速公路的一些应用,城市道路、公交车和出租车的应用都可以为这些产业提供相应的基础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