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深陷减排困局 专家称能耗标准已严重滞后
耗能逼近50% 九成以上房屋不节能 在低碳经济席卷全球的时代,建筑领域也悄然掀起了节能环保革命。 据悉,建筑行业已逐渐成为与工业耗能、交通耗能并列,中国能源消耗的三大“耗能大户”之一。有数据显示,建筑耗能一般占社会总耗能的30%,再加上建筑材料生产过程的消耗,在社会总耗能的占比则达到46%至47%。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每年新建房屋面积接近20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总建筑面积将达到700亿平方米。但每年新建房屋中,称得上是“节能建筑”的还不足1亿平方米,庞大的建筑能耗,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巨大负担。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也是未来经济发展中新的战略走向。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了城市化水平提高4%、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的目标。日前,在备受关注的德班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再次强调了减排的决心。 而与此同时,我国的建筑耗能伴随着建筑总量的不断攀升和居住舒适度的提升,呈现出急剧上扬的趋势,建筑减排面临很大挑战。 建筑能耗全球居高 我国是建筑大国,正处于建设高峰期,每年新建房屋面积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建设量总和的一半,而其中95%以上的建筑都是高耗能的建筑。建筑能耗大约是发达国家的3倍。许多欧洲国家住宅的实际年采暖能耗已普遍达到每平方米6升油,大约相当于每平方米8.57公斤标准煤。而在我国,即便达到节能50%的建筑,每平方米的采暖耗能也要达到12.5公斤标准煤,是欧洲国家的1.5倍。因建筑能耗高,仅北方采暖地区每年就多耗标准煤18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达70亿元。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住宅产业发展和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孙克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列出了这样一组数字,我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0.8吨的二氧化碳,每生产一度电要释放1公斤二氧化碳,每燃烧1升汽油释放2.7公斤二氧化碳。 如何让耗能大户节能,是缓解我国能源资源紧缺矛盾、减轻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我国建筑能耗总量持续增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镇化进程在加快,城镇新增建筑增长较快。从1978年到2010年,我国城镇化率由17.92%提高到47.5%,有两三亿人口从农村迁往城镇。2000年到2010年10年间,城镇化速度进一步加快,城镇人口年均增加约1700万人。 有专家预计,如果这些新增建筑全部达到节能标准,到2020年每年可节省3.35亿吨标准煤,相当于每年节省电力建设投资约1万亿元。 但这一愿景如何实现是现在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 “中国必须做,不做就没有话语权,这是中国的义务。”孙克放说,现在我国建筑节能明显比过去强了很多,人们的节能意识在逐渐提高。“要让老百姓头脑里接受新的消费模式,让广大民众知道低碳住宅是我们共同的使命和义务。” 相对于居住建筑而言,公共建筑的单位能耗更高。据推算,我国现有公共建筑面积约为45亿平方米,占城乡房屋建筑总面积的10.7%,但公共建筑能耗约占建筑总能耗的20%。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规划师唐凯表示,公共建筑对每个市民在感知上影响很大,而且经常起到导向作用。我国目前一些大型公共建筑在节能方面仍存在一些食洋不化和水土不服问题,盲目拷贝和追求怪异,建筑体型上过于强调怪异,形式单一、土地浪费等等,这些问题导致我国大型公共建筑能耗居高不下,与发达国家建筑能耗的差距日益扩大。 低碳建筑渐入生活 目前,低碳建筑已经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我国上海、北京等城市均已开始寻求这方面的突破。 位于北京东直门的当代MOMA,从建筑风格上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整洁的外立面、不锈钢卷帘外遮阳、别致的建筑色彩。而在这鲜明的外表之下,还隐藏着一颗绿色的心脏——MOMA建筑节能技术系统。 作为早期的节能建筑代表,当代MOMA所展现出来的不仅是对节能建筑的探索,还有该理念所面临的多种现实挑战,这也是该项目受关注的另一重要原因。 而同为节能代表的国奥村,在环保科技元素的作用下,折射出一种自然美。再生水热泵冷热源系统、真空直流集热管、屋顶花园、风能、太阳能吸收装置等随处可见,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节能减排是项目最大的亮点。 放眼全球,如果要为建筑节能减排竖一座地标,恐怕非帝国大厦改造项目莫属。 2008年,帝国大厦减排项目悄然启动,计划在未来15年内,降低38%的能耗,减少10.5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与此相比,普通的建筑节能改造工程通常只能带来10%至20%的能耗节省。据了解,80%的建筑楼宇生命周期成本都发生在建成之后,其中18%来自使用成本。这说明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在经济上的必要性。 美国75%的商业建筑的楼龄都在20年以上,没有条件按照理论上的方式,从设计开始进行绿化,而改造现有的建筑显得尤为重要。帝国大厦的实践证实,在旧建筑的基础上进行有限投入的节能改造,仍能开创一条卓有成效的减排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