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博”恰逢其时走出去。
走进长三角,走向全国,在上海建筑业,新一轮走出去恰逢其时!业内专家指出,这一轮“后世博”的走出去,意义更深远。在举世瞩目的世博会场馆建设中,上海本土建筑企业与全国的优秀钢构建筑企业一道,运用现代化技术,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8月13日上午,在杭州地铁1号线红普路站21号盾构工程施工现场,气温超过40℃,上海建工机施公司项目经理裘水根正在给职工发矿泉水。见到记者后,他兴奋地说:“杭州‘德胜门快速路西延伸1标’工程下周一开标,我们争取中标,这是一个1.3亿元标的的大工程啊!”
据了解,“十一五”以来,机施公司产值每年平均增长30%。依靠集团优势,机施公司承揽了大量世博工程,世博园永久性场馆中大部分桩基工程、80%以上的钢结构工程以及阳光谷、膜结构都是由机施公司承建的。机施公司的领导层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志在长远。
早在一年前,机施公司就关注“后世博”,对市场预测分析,对任务来源、渠道进行梳理,进而走出转方式、调结构两步棋。一是加快拓展长三角市场,并关注珠三角和环渤海两大区域市场。二是拓展业务触角,从原来专业分包,向钢结构主承包、轨道交通总承包、地下空间总承包拓展。上海建工机施公司董事长卢定说:“‘后世博’市场需求会有变化,但区域性工程项目不会减少。‘后世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经过世博洗礼,对上海建筑企业,特别像机施公司这样科技实力雄厚,品牌优势凸显的企业,“后世博效应”将会得到释放,在国内外市场上将更具竞争力。
从机施公司今年上半年项目签约来看,“后世博”的走出去战略是成功的。在中标的工程中,标的额仅长三角地区就达到7.4亿元,占全部中标项目标的总额的30%以上。如:苏州轨道交通2号线9标工程标的额3.55亿元,无锡地铁1号线13标标的额2.39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