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工程管理 查看内容

无装饰·装饰——走近香山饭店

2013-8-29 11:58|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888| 评论: 0

摘要: 走近香山饭店 香山还是应该有一个对外宾开放的饭店   1978年的香山饭店正处在风口浪尖上。   此两年前,即1976年,香山饭店的所有房屋已经停止使用。一如以前曾经经历过的,它们安静地等待命运 ...


走近香山饭店

“香山还是应该有一个对外宾开放的饭店”

  1978年的香山饭店正处在风口浪尖上。

  此两年前,即1976年,香山饭店的所有房屋已经停止使用。一如以前曾经经历过的,它们安静地等待“命运”被裁决的那一天。而此前它们曾经门庭若市,迎来送往了22年。

  就在1973年,人们发现香山饭店地基下沉,有的房屋墙缝开裂。北京市建筑设计院通过勘察得出结论:香山饭店60多处房屋为危房。

  是拆?是建?

  就在争论当中,北京市抢险领导小组经过检查认为:“香山饭店已破旧不堪,多属危险房,无宜继续使用。”

  也在1973年,周恩来、万里、吴忠(当时的北京市公安局局长)就曾到香山饭店视察。周恩来明确表态“香山还是应该有一个对外宾开放的饭店”,做一家涉外饭店(当时属军管区)。

  斟酌中,时任北京市革委会副主任王磊多次到香山饭店考察,当时的多位国家领导人对香山饭店的情况很关注。经过几番争论,北京市决定:香山饭店落地翻建,并下达了相应的翻建任务。

  1977年终香山饭店被列入基建计划。

  但新的香山饭店的建筑形式如何表达,没人给出答案。1977年和1978年,新香山饭店一直还是悬而未决的计划。1978年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I.M.Pei)来到了中国,受到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的接见。也就在这个时候,北京市委托贝氏事务所设计新的香山饭店。

  1999年,贝聿铭回忆说:“1978年,谷牧副总理请我去谈建筑的问题,请我在长安街边上造高楼,十几层。我对他说,我不想在北京造高楼。他说,既然你不想造高楼的话,你到北京郊外找块地好了!所以找到了香山。”(《贝聿铭收官》 王军)

  谷牧签:同意

  经过北京市讨论,贝聿铭确定了香山饭店的最终设计方案,并提出“围墙内的原有建筑全部拆除”,即古建全部拆除。

  1979年7月10日,北京市革委会向国务院打报告:请邓小平、李先念、余秋里、谷牧同志联合审评。李先念副总理和余秋里副总理先签发意见再到国务院。10月11日再报呈谷牧,谷牧签:同意。

  香山饭店翻建工程上马。

  根据上级领导的批示,北京市建设委员会招集北京市园林局、北京市第一服务局和老香山饭店的管理层就古建的拆除和古树的迁移和砍伐等问题会商,会后老香山饭店拆除工作开始。

  1980年4月,香山饭店破土动工。

  这是贝聿铭成名后第一次在美国以外的国家主持项目,也是他在中国的第一个设计项目。

  贝聿铭不想使香山饭店突兀于香山这个大环境之上,于是多次上山观察地势、地貌,又源于他与中国江南园林艺术的渊源(1918年,贝氏家族买下苏州狮子林,贝聿铭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光),因此一座粉墙黛瓦的典型江南园林式和北方四合院院落形式结合的建筑产生了。

  它似乎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房屋装饰,因为1980年,装饰装修在中国还是一片空白,而来自美国的建筑大师也并没有刻意追求。贝氏事务所的一名大学刚毕业的女孩子Tracy负责了室内设计,更多的时候人们关注的还是这座建筑,更多地关注贝聿铭的想法。但这座园林式的建筑没有装饰,却处处彰显着装饰。

  签名仅为“赵无极82”

  香山饭店的大堂酷似天井,取意四合院的天棚,名为“四季大堂”。透过玻璃的阳光亮亮地照射着这座客厅,也晒得四周墙壁上的菱形棱窗暖洋洋的,四季温暖如春(使人想起1981年贝聿铭承担巴黎卢浮宫博物馆扩建设计的博物馆的枢纽倒玻璃金字塔)。三角形的钢结构支撑着天棚,整体吊装。金丝绒沙发同样布置在大厅,设有茶座,十分雅致。而四周布置了客房,一进门的隐碑把中国传统的民居建筑元素表达得淋漓尽致。

  休息厅里,设置了壁炉,摆放着金丝绒的沙发,还有赵无极的画。

  1982年,贝聿铭邀请中国旅法画家赵无极画了两幅画,此画用的是泼墨手法,是抽象派画作。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人多少对抽象派画作有抵触,认为它是不健康和颓废的,如此画作怎能挂在国营大饭店呢?当贝聿铭决定要把这两幅画挂在休息厅时,遭到了反对。其实那个时候,贝聿铭在香山饭店的权利很大,但无人敢决定挂这两幅画,尽管它们的标题为“无题”,签名仅为“赵无极82”。

  香山饭店请示中央领导,得到的答复是:没有什么明显的含义,可以挂。

  1982年的香山饭店有四绝:会见松、飞云石、无极画、冰裂纹地毯。

  在设计香山饭店前,贝聿铭在巴黎的一家古玩店见到了一副中国明朝时期90厘米×90厘米的手工编制的丝织地毯,呈现出冰裂开的纹路,就像钧瓷一样,是自然的断裂纹路,直线条,但不规则。贝聿铭十分喜欢这幅地毯,无奈已被他人预定,经过购买者的允许,贝聿铭拍摄留下了地毯的资料。

  建造香山饭店时,他想起了那幅冰裂纹地毯,于是通过资料,尺寸放大了100倍,定制了一副冰裂纹地毯,铺设在四季大厅,含九九之尊之意。冰裂纹的纹路也被应用到了香山饭店的其他装饰之中。

  后庭院的飞云石采自云南石林将军岩,高2.65米,重16.5吨。贝聿铭亲自去云南挑选,后来他说:“那个时候,我们可以挑的地方很小,在这个地方可以挑,别的地方不能动的,国宝嘛。”(1999年,新华社采访)为什么挑选这种石头?贝聿铭说:“因为这种石头很壮……太湖石很细气……我很早就觉得一定要用这种石头。”(1999年,新华社采访)

  后花园的鹅卵石从山东长岛月亮湾运到北京,天然圆润,属出口材料。

  传递出中国政府在建筑设计领域对外开放的信息

  整个香山饭店由灰色、白色和木本色三色体现。

  地毯清一色的银灰,墙体刷白,室内必须的地方由木本色装饰。家具泛白,营造出明快的氛围。窗户木格十字交叉,窗窗有景,景景不同。客房的门全是实木制作,有银掐丝的门徽。木制品家具来自南京,名画装点客房,箭竹装点大厅 。

  对于贝聿铭所选择的香山饭店的材料,人们对此历来莫衷一是。

  在香山饭店的设计中,贝聿铭获得了罕见的权利。他不仅能够决定建筑的选址,而且为给饭店一个小型水泥广场增姿,就将云南石林230吨尖柱岩石纵穿大半个中国运来;庭院铺地的卵石虽在北京也有,单位追求一定的颜色和一定的直径,他长途跋涉到山东长岛挑选,运到北京后,一个卵石相当与一个鸡蛋的价格。

  有评论指出,这些因素,使香山饭店的造价高得惊人,平均每一个单间房就达20万美元。而同样是中外合资的北京建国饭店,平均每一个单间客房造价才4万美元。

  香山饭店粉墙黛瓦式的外观被批为不适宜地将一座江南园林生硬地搬到北方来;在工程建设中,176棵存活了数百年的大树被伐。一系列批评文章出笼了,北京市一位负责人出面劝阻,这才罢休。

  尽管如此,香山饭店开业7个月后,他获得了被誉为建筑界最后荣誉——普利兹克奖。

  对于北京这个在毛泽东时代曾经长期封闭的城市来说,香山饭店的另一层意义在于它传递出中国政府在建筑设计领域对外开放的信息。此后,越来越多的境外建筑师有机会到北京开展业务。(《贝聿铭收官》王军)

  1982年10月17日,香山饭店试营业。

  1983年4月1日,香山饭店正式营业,定位为高档涉外饭店。

  (本文资料除注明外,其他资料来自对香山饭店销售总监黄彪的采访)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