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向外扩张大幕拉开
近年来,出口在许多企业销售中所占的比重都已得到大幅提升,然而,仅依靠销售网络维系的海外市场并不稳定,如何更好地与目标市场取得直接的沟通,是企业所必须深入考虑的事情。尤其对于行业龙头企业来讲,向全球化企业转型已经提上了日程,这不仅包含产品销售和配套件采购的全球化,还包括服务、资本和生产的全球化。 出口业务值得期待 在国内市场不够“给力”的当下,众多企业将目光放到了海外。2011年上半年,我国工程机械产品共出口到198个国家或地区。在出口金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22个国家和地区中,出口额共计43.67亿美元,占工程机械出口总额的84.13%.徐工更是在2011年一举拿下48.42亿元的大单,创下行业的历史纪录。 然而必须引起大家足够重视的是,虽然政策环境看好,但是出口的整体情况并非一片向好,在出口的途中仍有重重阻力和难以克服的困难。特别是本土企业的产品结构仍需进一步梳理、核心竞争力仍然匮乏,这使得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上还不具备与国际巨头企业进行平等抗衡的能力。 龙头企业海外布局 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史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只有实现生产的本地化,才能更好地占领市场。 如何解决更加贴近当地市场的问题已经变得尤为重要。因此,有实力的企业已经开始着手海外布局。2008年,中联重科收购意大利CIFA;三一的海外布局已经遍布四大洲,在印度、美国、德国和巴西拥有研发和制造基地;2010年年底,柳工并购波兰HSW,加上此前的布局印度,柳工的“第二本土市场”已经下好第二步棋……此外,徐工、厦工、山推等企业的海外布局规划也值得期待。目前,我国有关部门也正在制订相关法规,使到境外投资更加便利。 海外融资大幕拉开 2011年9月,徐工及三一相继宣布推迟其H股的公开招股、定价和上市的日期。其主要原因在于全球经济并未呈现出理想环境,可能导致企业的融资规模减少。即使这样,包括中联重科在内的三家龙头企业海外融资的脚步绝不会停止。 事实上,这和企业依靠国内和国际市场“两条腿走路”的性质是一样的,仅仅依赖于国内融资平台,显然没有利用多平台融资渠道多,风险小。再者,企业可以借助融资平台进行跨地区的资源整合。另外便是提升企业的国际知名度。在海外不少地区,中国企业仍是以性价比见长。对于建设世界级工程机械巨头的企业来讲,采取多种途径提升品牌的国际形象迫在眉睫。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