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细说住宅消费结构“三七论”

2013-8-28 08:54|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438| 评论: 0

简介:  前几日,一条新闻说当前未竣工的商品房有多少亿平方米,相当于四年的供给量。还有高人算出来相当于多少千万套,可仔细想想,发现其中有个奥秘。因为报道并未提及这些面积之中多少是商品住宅,又有多少是已经销售 ...

  前几日,一条新闻说当前未竣工的商品房有多少亿平方米,相当于四年的供给量。还有高人算出来相当于多少千万套,可仔细想想,发现其中有个奥秘。因为报道并未提及这些面积之中多少是商品住宅,又有多少是已经销售了,还有多少是开工未进入销售阶段的,加上还会有一些是持有型物业,或许细分类,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此类吸引眼球的新闻在中国特别多,不知道在别的国家是什么情况,反正咱们这边总喜欢爆这种料,但忽悠是经不起推敲的,若再坑害了一些误信之人,就更加可恨了。

  房地产就是这么一回事。有些人分析它,从来不依靠数据,有些人虽也引用数据,却也未必能够从数据上得出正确的结论。更有些高人可以得出莫名其妙的“断言”,其中以谢国忠三年一周期的泡沫破灭论为典型代表。当然,也有人言必及数据,比如任志强先生。前几日,任总在某次论坛上提出,房地产市场应该是保障房解决30%人口居住问题,另外70%交给商品房来解决。对此观点,笔者基本赞同。显然,保障房面临很多困难,能够满足30%城市人口的居住问题,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就。至少在未来一二十年中一定是这个状态。但对于任先生提出的70%由商品房来解决居住问题,其实就自然引发了另外一个疑问:当前的房价条件下,让70%的城市居民依靠商品房解决居住问题,现实吗?

  这个问题相信某些相关部门也在问,而且他们的答案是否定的。或者说,他们相信,只有让房价降到70%的人能够买得起商品房,才能够实现上述目标。所以,多年来的房地产调控一直在指责房价过高和过快上涨,让老百姓越来越买不起房。在这个问题上,个人认为,如果能够开拓一下思路,或许没有那么绝对。

  本文并不想辩解,其实房价就整个国家总体水平而言并不高,商品住宅也如是。但是,中国之大,发展水平之不一致,让部分地区的商品住宅价格畸高,又是不争的事情。想让这些地区的房价在短期内下降到所谓“工薪阶层买得起”的水平,不说痴人说梦,也是很不现实。而这些地区,若更大限度地开发保障房,又面临资源严重不足的困境。所以主管部门才会有了诸如“限购”、“限贷”的指令。出现这样的问题,根源何在?

  事实上,当我们把解决居住问题立足于以购买为唯一途径时,就埋下了矛盾的种子。对于开发企业而言,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客户买房,天经地义。但相关主管部门在城市资源配置、市场引导方面,如果也如此盲目地任凭市场瞎闯,出现问题无可避免。至少,在本人看来,所谓70%的人通过商品房解决居住问题,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不是住在自己的房子里,而是出租屋。对于这个人群而言,保障房不符合条件,买房经济条件不支撑,偶尔还有些人就不想被房子拴住,他们就应该通过租赁解决居住问题。这部分人群随着时间推移,或者收入增加以可以购买商品房,或者通过保障房解决居住问题,还有一部分可能一直租房住。如果我们把这种现象认定为房地产市场的必然,那么我们就应该认识到,房地产市场的结构中,存在一定数量的买不起商品房、又不符合保障条件的人群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他们是租赁市场的消费者,这个群体在宏观层面上总量相对稳定且有相当规模,如果能够建立合理、理性的住房消费理念,让这个群体坦然面对租赁住房的现实,则当前房地产市场面临的资源与价格矛盾会大大缓解。或许,如果能够建立3:2.5:4.5,也就是保障房解决三成城市居民住房问题,租赁市场解决两成半,自住商品房解决四成半的住宅消费结构,也许就能真正构建一个成熟的房地产市场。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