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法律支持难建互信 温州式合作建房能否在京复制
数百个素不相识的人凑钱为自己建房,能行吗? 2011年末,一个温州人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称要在北京组织一些需要房子的人合作建房。 早在2006年,这个名叫赵智强的温州人就在温州做了这么一次尝试。虽然赵智强在温州搞的合作建房至今还没有交房,但他已经开始了合作建房模式的复制。这一次,他选择了北京。 为了实施这个计划,赵智强与几个合作者成立了北京中康城投资顾问有限公司,作为合作建房的执行机构。“召开新闻发布会之后,公司就接到很多电话,表示有兴趣参与合作建房。”北京中康城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曾世平告诉记者,已经有200多人报名。 合作建房能否成为新的商业模式 在曾世平的理解中,所谓合作建房,就是有共同住房需求的人聚在一起,作为股东共同出资,拿地、盖房,得到属于自己的住房。 早在2003年,合作建房的概念就已经出现。当时,家住北京的白领于凌罡就提出了这么一个口号,号召大家组织起来,集资建房,摆脱开发商对房地产开发的垄断,摆脱高房价。 不仅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京、天津等好几个城市都出现了类似的呼声和合作建房的具体计划。比如,北京有于凌罡拿出的“蓝城计划”,上海有“硅谷计划”,南京有“团购计划”等。 这些合作建房的计划都得到了不少年轻人的支持,然而,随着计划的逐步落实推进,这些美好的设想却相继破灭了。 国内最早提出合作建房概念的于凌罡,在费心费力了几年后,也没能把“蓝城计划”变成真正的房子。 不过也有例外。2006年,赵智强成功在温州拿到地块,并开始了房地产建设。据曾世平介绍,260个参与者真正实现了合作建房,这个合作建房项目2012年将会封顶并交房。 “正是因为在温州成功实现了合作建房,所以我们才想,能不能把这个模式在全国推广。”曾世平告诉记者,在国家政策层面,合作建房还是一片空白,如果能够在首都再成功做一次合作建房,这个示范效应就会很大,接下来在全国推广就会容易。 带着这个想法,赵智强、曾世平等人来到北京,试图再次合作建房。据曾世平介绍,目前已经看好了两块地,一块位于南四环,最终房价每平方米15000元左右,一块位于南五环,最终房价可能每平方米6000多元。等到对合作建房有兴趣的人报名后,将会集体决定拿哪块地。“当然,这期间,我们还会考察别的地块,哪个合适拿哪个。” 北京中康城投资顾问有限公司作为合作建房的组织方,已经开始接受参与者报名。依据“有住房需求但没有房子”的标准对报名者进行审核,之后再进行一次正式报名,确定最终参与者名单。成立业主委员会,然后根据合作建房的资金需要进行分期集资,拿地、建设。最终,楼盘建成后,通过抓阄的方式进行分配。 “我们觉得比较合适的参与人数在300~600人之间,参与者如果太多,组织协调难度太大。”曾世平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具体最终会有多少参与者,关键还要看地块大小、建设规划。 在房地产开发流程上,最关键的就两个条件:土地、资金。对合作建房来说,这两点同样是核心。 2004年8月31日之后,我国土地市场全面推行招拍挂制度。要想拿到土地,就必须与众多买家一起竞价。 经过这几年的房地产开发,各地的地价都在迅猛上涨,大城市更是如此。数百人集资合作建房,能否顺利拿到土地?赵智强之外的合作建房的组织者都没能解决这个难题,一块地皮都不曾拿到过。执着的于凌罡更是在北京土地市场5次败走麦城。 但在曾世平看来,这个阶段到北京拿地,正是好时机。 “2011年国家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已经遏制住房价增长势头,很多开发商已经不太愿意在北京拿地了,这对合作建房刚好是个机会,因为对土地的竞争就会小,我们更容易拿到土地。”曾世平说。 资金的使用与安全是另一个关键问题。尽管每个参与者的出资并不会太多,但数百人的资金凑在一起,就会是一个大数目。 曾世平告诉记者,根据温州合作建房项目的经验,北京中康城投资顾问有限公司会在银行开一个账户,与银行签订协议,对这个账户的资金进行监管。此外,还将通过业主委员会选出合作建房参与者代表,由代表、组织方共同对资金进行监管。任何一笔资金的使用,都要通过参与者代表、组织方、银行三方的确认。 做到了这两点,曾世平认为,合作建房就会实现低于商品房价格的初衷。 “我们没有开发商的融资成本,也不需要营销,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公关费用等不可预见的费用也会省掉相当一部分,这样算下来,合作建房最终的房价肯定会比同地段的商品房价格要低很多。”曾世平说。 作为合作建房的组织方,北京中康城投资顾问有限公司会向每个参与者收取总房款的3%作为项目运作的管理费。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