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住宅建筑更多文化内涵
赋予住宅建筑更多文化内涵 ——浅谈新居住文化的四大发展趋势 居住文化是住宅建筑的灵魂,是住宅品质的综合体现。对于居住者而言,住宅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容身休憩的居所,更是承载着价值选择和情感因素的生活方式和心灵归属。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居住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空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未来的住区建设必然要进入一个以“居住文化”为核心的新阶段。顺应并把握这一重要发展趋势,不仅是现阶段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调整转型的重要内容,也奠定了未来企业的竞争优势。纵观我国住区的未来发展,笔者以为,新居住文化应该具备以下几个重要特征和趋势。 尊重自然的绿色发展趋势 人是自然之子,亲近自然是人最根本的精神需要。我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历来讲究天人合一、自然为本。从地理位置的依山傍水,到建筑形式尽可能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风向和雨水,无不沁透了中国传统居住文化尊重自然、亲近自然的精神内涵。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高速推进,大规模的住区开发以及整个房地产开发行业高消耗、粗放的发展模式,割裂了人与自然本已脆弱的连接关系,给自然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弥补的严重损失。而事实已经证明,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未来的发展必然要以“绿色”为重点。这不仅仅体现在绿色植物、绿化面积的增加上,而是要将“绿色发展”的理念融贯于住区开发和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倡导绿色建筑,倡导节能环保,强调在建筑和社区的全寿命周期中实现高效率的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以人为本的适用发展趋势 我国的住区开发存在着一个误区,即过度景观化。很多住区的景观设计从外表看起来富丽堂皇、赏心悦目,造价也不菲,但却不实用,很多的资源和资金都花在了一些华而不实的陈设上。居住区环境公园化、室内装修宾馆化、居住区定位贵族化,都是这一误区的集中体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成熟社区,往往采用的是低调平和、朴实有效的景观营造手法,以人为本的居住文化则更多体现在细节的考虑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上。因此,现阶段,我国的居住文化探索要尽快从零星的“标志”、“元素”运用阶段,走向系统、深入的居住文化建设阶段,通过新理念、新手法、新科技的运用,积极探索适应现代生活方式要求、以人为本、经济适用的居住空间。 融合本土的创新发展趋势 居住文化必须有民族自己的根,才能具有长远的生命力,才能真正满足中国消费者深刻的心理需求和人文追求。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南北气候差异很大,不同的地域、气候、资源条件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居住文化特征。这些差异共同构成了中国丰富多彩的居住文化,也为居住文化的本土创新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和营养。未来的居住文化必然是以本土文化为根基,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居住文化,并将之与现代生活行为方式进行完美的契合,从而塑造出现代中国人居的理想模式。这正是居住文化的“神韵”所在。 追求人文的和谐发展趋势 居住文化是一个民族特定居住生活方式的体现。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设计也正在发生着一些功能性的转变:从物理空间转向生活质量空间。相应的,我们的居住文化也应该由功能空间满足向以人文关怀为重心的更高层面转变。具体体现在:以公共活动为导向设置住区的公共空间,促进居民的沟通与交流;大力发扬家庭亲情、邻里亲情和社会亲情,并把它有机地融入住宅和住区的规划、建设、管理之中;丰富居民精神生活,引导居民关注和参与居住区的发展,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形成团结互助的邻里关系以及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道德风尚和生活方式。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