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重建争议从未停息
圆明园真的要重建? 单纯提出重建圆明园,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至于重建到什么程度,又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2011年11月17日,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就加强国家文化中心建设提出九大建议,其中有关研究论证恢复重建圆明园的建议颇为引人注目。由于历史上的特殊遭遇,与其他文化古迹相比,圆明园更多了一层民族屈辱史的象征意义。多年来,围绕圆明园“修”“存”问题展开的争议从未停息。 当伤口不再呈现撕裂的血腥与狰狞,疤痕又以岁月的风沙为脂粉掩盖形迹,除教科书以外,我们如何能让后人继续铭记历史? 几经劫难的历史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鼎盛时期曾有“万园之园”的美誉。 世人熟知的圆明园屈辱史始于1860年。是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后,于10月6日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法军队洗劫两天后,向城内开进。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这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教科书上的内容止于此,使得在这之后,这座“万园之园”的后续经历鲜有人知。事实上,从历史的记载看,1860年的火烧,却只是圆明园历经浩劫的开始。 据2000年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拟定《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记载:1873年,同治帝重修圆明园,但未告竣即停工。这次重修因取用大量木料,反而拆除了圆明园在第一次火烧后幸存的藏舟坞四座。由此可见,此修缮举动在客观上也对圆明园残存古迹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上演了第二次火烧圆明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 在此后的岁月里,圆明园又因国人的私欲或无知屡遭破坏:自民国初期开始,几乎每天都有车辆满载圆明园残料离开,此行为共持续了20年多之久;“文革”期间的1969年,曾有大批军民把圆明园的砖瓦、石料搬去建防空洞;1975年的农业学大寨阶段,圆明园区域内曾进行了大量的挖山填湖工程,将原来的山形水系改造为农田;上世纪末,由于各种经济原因,圆明园内建起了一些与遗址公园不相符的设施,这些经营项目和活动,也对圆明园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而今,北京市101中学依旧占用着部分圆明园遗址区域,万春园内的别墅依还是照常被租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龚益,在就圆明园内部生态问题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假如有本书,叫做《圆明园劫难史》,那么这劫难应该一直记录到昨天。” 圆明园走访实录 如今的圆明园没有什么特别,除长春园内的几处西洋楼遗址外,这座承载着深刻历史意义的遗址公园与其他公园无异,千篇一律的湖光山景,让见惯了皇家园林的北京人视觉麻木,曾经被列强付之一炬的焦土残骸,却已遍寻无迹。斜阳古道、寻常巷陌,150多年过后,辉煌、屈辱皆被雨打风吹去…… 时值隆冬,坐落于北方的圆明园呈现出一派草木枯黄之景。临近北门的鉴碧亭内,正在免费展出原海晏堂十二生肖喷泉青铜兽首的仿制品,并搭配售卖各种以十二生肖兽首为原型的纪念品,以及各类工艺品。令人不解的是,展出十二生肖兽首仿制品的场所在圆明园内不止鉴碧亭一处,展品也被仿制了不止一套,每个展出场所在展出的同时,均配有大量纪念品出售。从鉴碧亭到交通船售票处的约百米距离内,各种商业摊位鳞次栉比,颇似老北京的“早市儿”。 长春园内的西洋楼景区遗址是参观游客的必到之所,作为向外界宣传最多的一处遗址景区,很多人甚至将其当做圆明园遗址的全貌。大水法遗址处,多块巨石被围栏圈起,作为重点保护。记者注意到,多数游客在此留影后,转向了修复过的谐奇趣景区,以在迷宫里穿梭为乐。至于景区内关于记录民族屈辱史的《寻找失去的文明》介绍,则很少有人驻足细读。 走至长春园景区交界口,记者在检票工作人员处得到这样的说法:“圆明园内遗址部分就是西洋楼景区这么一块儿,看完这个就没什么了!”事实的确如此,含经堂遗址前的土坡已在几年前被铲平,成为了牡丹观赏园,隆冬季节百花凋敝。旁边紧贴围墙处几间房屋正在施工,框架已基本成型,正在装窗框。 针对这样的园内改造工程是否合理一事,记者专程致电师从梁思成的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采访中罗哲文表示:“自己并不知道含经堂前的土坡改建牡丹园一事,因为没有亲眼所见,故不便发表意见。至于园内出于方便游人考虑,进行的小规模房屋再建工程,如果选择在地下没有埋藏遗址的区域,是可以的。”同时,罗哲文也指出,如果出于现实因素考虑要增加园内房屋设施,最好采用活动板房,不可采取打地基的建筑。 但据记者观察,含经堂附近的施工建筑并非活动板房,至于地底是否有地基,便不得而知了。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