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快提升城市功能和承载能力
城镇化有利于扩大消费、优化投资结构,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支撑长期增长的主动力。但与此同时,城市居民的抱怨却越来越多:交通拥堵、食品安全堪忧、环境污染、教育医疗困难…… 如果进城却生活糟糕,城镇化还有什么动力可言?这种矛盾的出现,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我国城镇化重点的转变——从城市人口和空间扩张转向提升城市功能和精细管理。 在经济增长的拉动下,我国城镇化持续高速增长。尽管许多专家认为“十一五”时期我国城镇化已经开始减速,但这种认识主要基于未经调整修正的统计数据。该数据显示,“十一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约0.9个百分点,而“九五”时期为1.44,“十五”时期为1.35,由此判断城镇化在“减速”。 然而,根据最新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9.95%,比2009年城镇化率数据高2.5个百分点, 这显然不是由于2010年城镇化迅速推进引起的,而主要是因为以前统计不尽精确。 如果消化“十一五”期间数据误差,则这5年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4个百分点,与“九五”、“十五”期间基本持平,我国城镇化还在高速推进。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十五”期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4200万人,“十一五”时期城镇新增就业5771万人,城镇就业岗位的强劲扩张更说明城镇化增速并没有下降。 与我国城镇人口高速增长相对应的,是城市空间“超高速”增长和建设用地规模增长,这是维系地方财政收入的“命脉”。目前我国城市政府收入主要来源于增值税、营业税以及土地出让金,其中土地出让金所占比例极大,2010年占地方财政收入76.6%。因此,部分地区为了提高土地出让收入不断提高建设用地规模,导致城市空间“超高速”增长。1996年~2009年,中国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增长了338%,而城镇人口仅增长了108%,目前我国人均建设用地已经达到130多平方米,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人均82.4平方米和发展中国家人均83.3平方米的水平。 虽然我国城市空间扩张迅速,但却并未带来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城市功能的提高。许多城市基础设施欠账严重,近10年城市维护费用仅为建设费用的10%左右,导致频繁出现城市交通大瘫痪、公共安全事件、环境恶化等现象。 以城市道路为例,尽管道路面积由1978年的2.2亿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45.2亿平方米,增长了19倍,但同期城市民用汽车保有量增长了37倍,车均道路面积反而下降了45%。 大多数地区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还没有充分考虑到农民工市民化带来的城市公共服务需求增长、城市空间结构变动等因素,这进一步激化了基础设施的需求和供给矛盾。 单纯注重空间扩张的城镇化方式,已经严重影响到城市运行效率、幸福指数和生活品质。而且,这种单纯的空间外延扩张方式,已成为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只有提升城市功能和综合承载能力,才能在城市空间不断提高人口密度的同时,确保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不下降甚至有所提高。 因此,从“十二五”时期开始,我们必须把城镇化的重心向“提功能”转移,综合提高城市就业吸纳能力、防灾减灾能力以及交通、通信、供电、供热、供气、供排水、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城市生产生活功能。 立足区域空间提高大都市的综合承载能力,以迅捷化交通网络、均等化就业机会为核心,鼓励和引导大都市人口和产业向周边城市和城镇扩散,在更广阔空间内提升大都市综合承载能力。 此外,还要以加大投资为核心增强小城镇的承载能力,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扩大就业机会,提高小城镇的人口吸纳能力。 提高城市功能“三分靠建、七分靠管”,只有通过精细化城市管理才能最终提高城市功能。 当前我国城市“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突出,城市管理水平低下。一方面,工作面窄,由城市管理部门开展的工作局限在城市外部景观、生产经营活动等方面,重点又集中在治理占道经营、建筑标识等方面;另一方面,管理手段落后,城市管理工作者的公众形象不高。 未来,要重视现代化城市管理工作,把城市建设和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从重建设到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转变。这需要转变城市管理思路,拓展城市管理内容,把城市管理作为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品质的主要途径。 城市管理重在“四化”:一重精细化,通过依靠现代化、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提高管理服务的整体水平。二重人文化,注重城市文化传承与保护,彰显城市文化特色,建设品质型城市。三重融合化,逐渐构筑有利于社会融合的城市管理体制和机制,能够更好推动广大农民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完整融入城市生活中,建设幸福城市。四重生态化,保护城市的自然和生态特色,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性、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建设生态城市。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