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房地产商要读懂两大信号

2013-8-28 08:46|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855| 评论: 0

简介:  拿房地产来绑架政府、绑架银行,没门。倘若房地产商还在做着政府救房市的美梦,那么应该尽早警醒。   11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上海经济:加快去房地产化》,12日《京华时报》发表《刘明康称房价跌一半银 ...

  拿房地产来“绑架”政府、“绑架”银行,没门。倘若房地产商还在做着政府救房市的美梦,那么应该尽早警醒。

  11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上海经济:加快“去房地产化”》,12日《京华时报》发表《刘明康称房价跌一半银行不亏本》。这两大颇有影响力的媒体先后发出的房地产方面的声音,向房地产商传递出什么信号?房地产商,你读懂了吗?

  这两则新闻,前者是从政府角度说,后者是从银行视角谈,但笔者以为,完全是异曲同工,妙在点破了一个实质性的问题,那就是拿房地产来“绑架”政府、“绑架”银行,没门。这给至今还存有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银行贷款盈利,靠房地产来支撑的房地产商无疑是一贴清醒药。倘若房地产商还在做着政府救房市的美梦,那么应该尽早警醒。

  近年来,在房地产持续调控下,有“楼市风向标”之称的上海房地产市场正在稳步回调,理性回归。其突出表现是,新建住房价格连续三个月环比“零增长”,经济对房地产依赖度明显下降,保障房建设和供应均创新高。有数据显示,上海房地产业增加值占三产比重,已从“十五”末的14.6%回落至今年上半年的7.9%。在一些房地产业规模较大的区,“房地产依赖度”的降低更为突出。比如,今年上半年,闵行区第三产业剔除房地产后实现的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26.3%,比2008年提高近6个百分点;而房地产行业税收占区级财政比重从去年同期的42.4%降至28.4%。值得指出的是,这种趋势不仅是近年来调控的积极成果,还正在转向可持续。因为地方政府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土地财政“一锤子买卖”,不能形成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增长,而只有调整经济结构,加速转型升级,才能为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奠定基础。因此,地方政府把降低地方财政对房地产业的依赖度,加快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大力培育扶持高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发展战略。在这种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今年,包括房地产投资在内的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了1999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而高新技术产业等投资和产出却保持高速增长。

  再看银行业与房地产的关系。银监会前主席刘明康11日在2011财新峰会上表示,自2008年起,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进行房地产压力测试。压力测试表明,当房价下跌40%时,银行的贷款覆盖率能达到110%;房价下跌50%,银行的贷款覆盖仍能达到100%。虽然利息不能回收,但本金没有问题。可见,即使房价下跌一半,银行的不良贷款仍然可以承受,言下之意是银行业也是不可能被房地产“绑架”。

  当前房价呈下行趋势,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仍有房地产商不愿正视这种趋势,仍将房价走势归结为开发商与购房者的博弈,开发商与地方政府的博弈,开发商与银行的博弈,似乎一旦出现“房闹”、出现房地产商“跑路”,出现楼盘“烂尾楼”,出现银行不良贷款上升过快,政府就会出来救市,政策就会出现“适时适度”的微调。其实,这是对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误读,是房地产开发商打错了的如意算盘。上述两新闻的传递出的信号,与温总理早几天,即11月6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强调的精神是一致的,房价开始松动,调控决不可有丝毫动摇。况且,此轮房地产市场调控是我国政府的主动作为,是国家坚定的一贯政策,是为了推动我国房地产市场逐步由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化,促使房地产市场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和掌控游刃有余,决不会在调控的关键时期被各种杂音所动摇。

  笔者认为,上海经济发展加快“去房地产化”,是一个健康的“方向标”。随着这种“方向标”的传导和影响,各地经济发展中对房地产的依赖度必然逐步下降,这也意味着房地产去泡沫化,回归理性是必然趋势。那种“房价下跌,政府扛不起”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是开发商的舆论造势。

  行文于此,笔者奉劝房地产商不要再咬住黄金地段、咬住价格“博弈”、“死扛”了。现在信贷并未放松,很多小开发商资金链已无法维持,大开发商也需要回笼资金,降价促销,提高楼盘销售率是最佳出路,别再犹豫观望了。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