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调控有加码空间
本月中旬,国务院派出8个督察组,对京沪等16个省份开展房市调控政策落实情况专项督察,督察情况将向国务院汇报,再对政策落实进行研究。在已经公布房价控制目标的城市中,西安率先进行了调整。(4月21日 新京报) 之前公布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的608个城市因心照不宣地选择与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涨幅挂钩而饱受舆论诟病,住建部曾发出通知要求地方征求民意,酌情调整。从各地反应来看,不少城市不得不对已经公布的房价控制目标进行重新调整和修改,督查显然有所成效。 这种效果可以从西安调整调控目标中窥见一斑。西安最初的调控目标定为为15%,高出10%左右的全国普遍水平一大截,也因此被住建部点名目标偏高。调整之后虽仍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挂钩,但明确了低于收入增幅3.5个百分点的调控目标。这种调整的标杆意义同之前北京“一城独降”的目标有异曲同工之妙,有吃螃蟹者自然会有搭便车者,其他各地效仿西安进一步加码调控力度也并非痴人说梦。 一个背景是,以北京、上海、深圳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房地产价格逐步走向缓和,而一些二、三线城市的价格却逐渐往上走,这与政策对一线城市的“重点照顾”不无关系。它也说明两个问题:其一,二三线城市调控力度有所欠缺,这种欠缺在一线和二、三线城市房价的两种走向得到体现;其二,各类城市的调控有足够的缓冲余地,一线城市的价格趋稳足以说明楼市调控力度有加码的空间,也有加码的可能。 整体来说,一系列举措目标直指抑制投资和投机需求,让人们对楼市“高烧”降温充满期待。这种期待既是源于一线城市的价格趋于稳定,也是基于房价目标调整的发力空间。而这种期待的另一个背景是楼市处于观望状态,开发商已经不再抱“朝南坐”的心态,而是看调整力度和目标行事,甚至出现打折促销活动。这意味着调控力度一旦加码,房价泡沫极有可能得到遏制。 也就是说,现阶段的楼市调控处于一种“你进我退,你退我进”的状态,强化调控力度在不伤及地方经济的基础上既有足够的执行空间,也有加码执行后房价下降的极大可能,加上配套的保障房、经适房的逐步落实,房价回归理性并非短期内无法企及。 但遗憾的是,各地的调控目标虽面临调整,但这种调整是国务院督察组明察暗访严厉督察的结果,很可能是一种行政压力下的应景之策,地方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的自主性不强,呈现被动性,仍不忍舍弃土地财政这块肥肉。那么下一步,国家应加强对地方的监管,通过外在的政策鞭策力度对地方调控予以约束;同时,还应落实、强化问责,对地方调控不力的严肃处理。 |
会员评论